简书电影看场电影

“星战”再度不敌国产爱情片,世界第一IP缘何屡次折戟?

2018-05-29  本文已影响48人  深壹

文丨云飞

流淌在美国流行文化血液里的《星球大战》,再一次在内地扑街了。

5月25日,迪士尼旗下最有分量的IP新作《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以下简称《游侠索罗》)中美同步公映,两大影市的表现均乏善可陈。在北美本土,《游侠索罗》以3563万美元单日票房力压《死侍2》,无悬念登顶票房冠军,但与其他《星球大战》系列作品差距不小;《游侠索罗》的内地表现更是出人意料地糟糕,首日票房仅2000.1万,随即就被已上映多日的《超时空同居》《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反超。

按照目前走势,《游侠索罗》在全球第二大票仓的票房落脚点,将在1亿上下,如此惨烈的表现,将刷新2015年《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以来的新下限。如此低迷的《星球大战》新作,还是那个世界第一IP吗?

票房划出跳水线,《星战》三次败给国产爱情片

作为彪炳影史的经典系列,《星球大战》不仅开启了电影工业的全新时代,也让科幻类型片走进千家万户。1977年,乔治·卢卡斯与他的《星球大战》横空出世,从此在电影史、尤其是电影特效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以一部电影的身份来贯穿电影特效发展的编年史,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星球大战》推出三部曲;千禧年前后,《星球大战》推出了三部前传;而自迪士尼入主卢卡斯影业后,《星球大战》在2015年迎来系列重启的《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并连续推出《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2016)、《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2018)与《游侠索罗》(2018)等新作。

吊诡的是,在北美呼风唤雨、动辄创造最佳票房纪录的《星球大战》,在内地却一直不温不火。除了用上洪荒之力来宣发的《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尚有8.24亿票房之外,其他三部《星球大战》作品在市场端逐年走低,不仅在进口片中排名靠后,甚至不敌同档期的中小体量国产爱情片。

出片方迪士尼,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尝到重启甜头的迪士尼,为了增加世界第二票仓的市场产出,在2016年圣诞档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加入了甄子丹、姜文两位华语演员,然而该片最终报收4.78亿,不敌同档期的“黑马”《情圣》6.58亿;

今年年初上映的《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票房报收2.67亿,较之《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更遭“腰斩”,也不敌同档期的“黑马”爱情片《前任攻略3:再见前任》;

此次《游侠索罗》同样被国产爱情片《超时空同居》碾压,前者最终票房恐将为1.27亿,而《超时空同居》已然拿下了5.26亿票房。

至此,重启后的《星球大战》系列,在内地影市走出一条极为惨烈的票房跳水线,实在让人唏嘘。

粉丝电影却无情怀打底,中美差异让成长陪伴缺席

40多年来,《星球大战》系列与电视剧《星际迷航》双峰并峙,共同代表着美国科幻影视的巅峰,甚至因为惊人的流行程度而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虚幻之美,是《星球大战》系列最为突出的美学特征。电影发生地被设定在遥远的,遍布各种神秘星球的太空,乔治·卢卡斯为首的主创们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瑰丽的想象,描摹出处在人类认知边界的奇妙世界。观众沉浸在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宇宙观里,既能代入到具有责任感和超能力的主人公身上,有能够意识到自己置身于宏阔的战争场景之外。

横跨两个百年、近半个世纪的积淀,让《星球大战》系列拥有鲜明的粉丝电影属性。然而在中国,《星球大战》系列并非是“成长陪伴型”电影。以电影问世时间轴来计算,中美影市的错位成长,让《星球大战》系列错失了比肩《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与漫威超级英雄片的机遇。

1977年,《星球大战4:新希望》问世,获得《纽约时报》“这是至今为止最繁复、最昂贵,也是最精彩的一部电影”评价,而中国人还在特殊年代的尾声,恢复高考才是当时年轻人的主旋律;

1980年,《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让北美万人空巷,一举成为年度文化事件,但中国却还在改革开放初期蹒跚前行,两年后风靡全中国的电影,还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

1983年《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在北美上映时依然反响不俗,而如今内地影市消费的主力军90后与95后尚未出生;

1999年、2002年、2005年,《星球大战》分别推出了三部前传作品,北美早已坐稳多年全球第一市场的宝座,但彼时中国影市尚处在最低迷的困难时期,多厅影院是稀罕物、DVD租碟盛行、年度票房甚至不足10个亿……

直到2015年,重启的《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才让中国的年轻人熟悉了“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其“成长陪伴”实际要从2015年算起。

对世界观复杂、人物繁多、支线主线交织的《星球大战》系列来说,中美影市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让其在两个市场的遭遇有天壤之别。

《星战》融入北美流行文化,IP链开发在内地水土不服

被誉为世界第一IP的《星球大战》,在美国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与《星球大战》背后的衍生品收益相比,电影票房本身只占“小头”。《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在内地上映时,其系列周边产品的累计收益已经超过了270亿美元。历史数据还显示,《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与《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在北美圣诞档上映后,无论是零售商沃尔玛、Target、玩具反斗城还是玩具制造商美泰、孩之宝或者乐高,都成为星战系列的受益者。

事实上,诞生于1977年的星战,本身就是电影衍生品开发的绝佳案例。在乔治·卢卡斯的设定下,在长达2万年的故事中,有大大小小1.7万个分布在数千颗不同星球上的角色人物。这些人物有自己的服装、配饰、飞行载具、战斗武器等等,它们都是衍生品开发的巨大宝库。

《星球大战》衍生品极其丰富,有玩具/手办,如备受观众喜爱的机器人BB-8;有电子游戏,如《星球大战:旧共和国》等;有《星球大战》小说画册、设定集,如视觉图典系列、幕后制作系列、原画美术集系列等;有衣服、腕表等,如优衣库《星球大战》系列T恤;有家居日用品,如创意马克杯、膳魔师的R2-D2造型保温杯等;还有床品用具、卫浴用品等等。

通过跨媒介方式的传播,《星球大战》已经成为了美国流行文化不可绕开的标签,不计其数的电影、小说、电视剧或直接取材于《星球大战》,或使用《星球大战》的重要剧情。如1994年首播的《老友记》,“瑞秋”装扮成“莉亚”公主;2002年,《火龙帝国》演绎在文明被毁后,大人拿着木棍当做“光剑”向小孩传授星战台词;2009年,更有身为《星球大战》迷的导演专为粉丝拍摄《星战迷友》……

不同媒介方式的互相影响与交叉传播,让《星球大战》沉淀在美国流行文化的血液之中。如果以国民熟悉度来衡量,北美人尽皆知的《星球大战》堪比中国人对《西游记》的路人好感度。然而,与北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电影市场对衍生品的开发与售卖,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缺乏粉丝经济土壤的《星球大战》衍生品自然无法掀起浪花;而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让《星球大战》也与内地观众有天然的隔膜。

因此,《游侠索罗》以及未来的《星球大战》系列新作,都应该被视作普普通通的好莱坞科幻视效大片,而不是背上全球第一IP的沉重包袱。要想在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拥有与北美一般的号召力?看看与内地影市一同起飞成长的漫威电影宇宙,花了足足10年才有所起色,2015年才刚刚重启的《星球大战》系列还远着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