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2017-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果er酱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想和大家聊聊七夕这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会在鹊桥相会。

虽然现在一提到七夕,大家就想到鹊桥会、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

但实际上,

七夕节,真的和情人节没啥关系!

不信?那就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过七夕的吧!

为什么七夕节是乞巧节?

节日来源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

■从来源上看,七夕节就是女子们的狂欢节啊!

牛郎织女是怎么回事?

节日传说

七夕节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

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荆楚岁时记》里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是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版本: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翻译成白话文,那就是,曾经的勤劳可人的劳动模范——织女,在嫁给牛郎之后,天天旷工不干活,于是,怒了,为了让她认真工作,每年只让她和牛郎在七月初七这一天见一面。

这个版本,一直用到了明朝晚期朱名世的《牛郎织女传》,不过明朝晚期的故事里面,增加了牛郎下聘而天帝不接受的情节。但本质上,故事的主线没有变化。

■可见,在明朝以前,七夕和爱情关系不大。

七夕节这天都要做什么?

节日活动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投针验巧 穿针乞巧

古时女子在七夕这天向“七姐”乞求智慧和巧艺,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大概的意思就是将绣针投于水中,在水底形成各类花鸟兽影形状的为巧者,形状如粗锤细丝等为拙者。

喜蛛应巧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做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民间又把七夕称为"魁星节"。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少女、少妇们相约举行,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到主办者家中摆好瓜果香炉,对月祈祷。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由此看来,七夕节是个大型全民娱乐的祈福大会!女子为主要参与群体,和秀恩爱的情人节没啥关系!

冷知识

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迢迢牵牛星》里描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但七夕依然没有被过成情人节,因为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情人节,即开春后的上元节。

“中国情人节”确实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即“上元节”。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要点起彩灯、出门赏月、燃放焰火。

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未婚少女往往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抛头露面是不守礼节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才能出门逛灯会,少男少女这一天才能互相会面,倾诉爱慕之情。 所以,正月十五,才是真正的可以手拉手上街秀恩爱喂狗粮的情人节。

变美咨询。。。。weixi:jxhpgmryy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