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事每天写500字自由写

亡国亡君崇祯帝失误之五:用人失察,疑心太重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4人  山东田夫

崇祯最终做了大明的亡国之君,除了他的前任几代皇帝昏庸无能,疏于治理,导致如毛泽东所说的问题“成了堆”, “积重难返”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崇祯自身的举措失当,治国策略严重失误。

图片崇祯帝朱由检

失误之五:用人失察,疑心太重

崇祯即位之初虽然大胆破格使用人才,但是他不辨良莠,用人严重失察。

崇祯在信任重用杨嗣昌、周延儒这些庸才的同时,对于真正的才能之士,如卢象升、袁崇焕、孙承宗等文武全才之人,却置之于死地,使其死于非命。

《明史》中说崇祯“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
清代的龚炜在《巢林笔谈》中说:“崇祯朝未尝无仁贤,而信之不专,用之不久,则偾事之小人日进,而国亡矣。”这是对崇祯用人失误的极好总结。

导致崇祯求贤才而不可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吏治腐败。崇祯上台以后,虽然也下决心整饬吏治,但已是积弊难返。

崇祯元年,吏科给事中韩一良在奏疏中说:“臣所闻见,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

崇祯对官吏腐败并非没有觉察。但是,察觉归察觉,官场病入膏肓,崇祯想扭转也是徒劳。

那些只图以权谋利,并无真才实学的贪官污吏们,当当太平官还能勉强凑合地混一混,可真要让他们拿出硬功夫去领兵打仗,那是枉然。

崇祯皇帝的性格弱点——多疑、寡恩、刚愎自用,也是他最终众叛亲离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在错杀袁崇焕这一历史公案中暴露无遗。

崇祯称帝之初,希望增强蓟辽的防守力量,在群臣的举荐下,他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袁崇焕果然有勇有谋,不辜负崇祯的期望,公元1626年出掌辽东后,打了个扭转败局的大胜仗,史称“宁远大捷”,次年又取得“宁锦大捷”。

图片袁崇焕

两次胜仗充分证明了衷崇焕“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暇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方略的正确。按照这个方略,袁崇焕督师压住了清军攻势,在宁远、锦州一带建立了坚固的防线,使得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一度无计可施。

皇太极是位知兵善战的风云人物,当他看到袁崇焕在宁远一线布防严密,入关逐鹿中原的大计不得进展时,决定改变策略。他麾师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取道蒙古,然后穿过喜峰口,一举夺取京城北部护卫城市遵化,进而挥师南进,直逼北京。

北京危在旦夕,袁崇焕闻讯,火速率军入关驰援。处在危急中的崇祯闻知袁崇焕统兵来救,十分惊喜,当即颁诏嘉奖,又命袁崇焕节制各路援军。

袁崇焕统兵抵京后,改变了北京的防守弱势,使清军处于不利的地位。就在这时,北京城内突然流言四起。有人说是袁崇焕拥兵纵敌,才使北京受到威胁的;有人说他暗中与敌媾和,与清军订立了“城下之盟”;等等。多疑多忌的崇祯听到后,十分恐惧,便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

皇太极则利用崇祯的多疑心理,施展借刀杀人的离间计。于是谎称他与袁崇焕有密约,故意大声说给部将高鸿中听,其本意是让已俘虏在营中的明朝两位太监听清楚。

后来又故意放松看押,让其中的杨姓宦官溜回北京。杨宦官逃回皇宫,对崇祯细说他在敌营里所听到的袁崇焕已与皇太极订下盟约之事。皇太极还把这些谎言写在密信上,暗投德胜门和永定门外,这便是京城流言四起的由来。

崇祯听罢杨太监的情报后竟信以为真,不假辨别,不经司法审讯,即刻传令拿下袁崇焕,当众宣布袁崇焕通敌叛国,命锦衣卫将袁投入大狱。未几,凌迟处死于北京西市甘石桥。

这个离间计全过程简单得有点离谱,但崇祯却辨不出真伪,竟冤杀大将袁崇焕,从此清军兵锋所至,如入无人之境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到北京城下,此时崇祯始知大势已去。

亡国亡君崇祯帝失误之五:用人失察,疑心太重

崇祯急令传各部大臣进宫,但无一人应召。成为孤家寡人的崇祯慌忙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今景山),远望城外和彰义门一带,但见连天烽火,喊杀声不绝于耳。

命周皇后、袁贵妃和三个儿子入宫,安排后事。他先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皇后泣曰:“臣妾跟从今上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耳。陛下命妾死,妾怎能不死?”言毕,解带自缢而亡。

随后,崇祯与袁贵妃拜别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妃投环自缴。

接着,崇祯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大意是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更无脸到九泉下见祖宗,再登煤山,自缢于一棵老槐树上。

图片崇祯帝自缢

前几代遗留的痼疾没有很好地矫正,自己的治国理政方略又出现重大失误,老问题加上新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问题若是成了堆,就是积重难返了啊”,到头来,崇祯皇帝“只好哭天抹泪走了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