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艺术 第2章

2016-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Eddy君

思考的艺术 第2章 建立基础

目录:

1.自由意志和决定论?

只有承认你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并相信认真思考可以发挥作用,你才能学会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来处理问题。


2.什么是真理?

2.1 定义:

绝对真理: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
相对真理: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真理就是“研究者最终都会认同”的观点 ---Israel Scheffler

2.2 真理的特点:

2.3 对真理比较好的看待方法:

将“真理”这个词留给问题的最终答案,并更多地使用“信念”“理论”“当前解释”等词语。

这种做法会让你在新证据出现前或者自己的观点受到质疑时,更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


3.什么是知道?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他为何还要探讨同一个问题或者听取相反的观点呢?

固执己见的认为自己全知,其实失去的是更多的权衡和可能性

因此了解知道的动态过程是很重要的。

3.1 知道的动态过程有哪些?

1.我们如何知道?即知道的方式

  1. 个人经验
  1. 观察
  1. 其他人的报道

2.知道什么类型的知识最可靠?

通过个人经验

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1.切身体验。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远远更持久。

2.别人口中的故事。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的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3.为什么。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how)做,而难以说清为什么(why)要这么做,遑论“为什么一定(have to)要这么做”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说清)。在没有听到逻辑严密、无法辩驳的证据之前,你很难说服自己A选项优于B选项,直到最终自己在某一条路上撞了南墙才肯死心。

4.世界是复杂的。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比如,好好学习并不一定会有好的前程;不好好学习也并不一定以后就一塌糊涂。吸烟不一定短命,不吸烟也不一定长寿。坚持到底不一定就胜利(甚至有可能万劫不复),而不坚持到底也不一定就失败(学会放弃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互相影响,用单一因果来解释事件几乎总是不恰当的,唯一能够靠谱地搞清因素X和因素Y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就是通过随机控制实验。

5.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这类令人窝心的话。然而与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有太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除了自己的因素比较可控之外,外界的机遇因素几乎完全不是能够控制或预测的。我们最多只能做好头脑准备,尽量不错失机遇。也正因此,你几乎永远也听不到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告诉你“你只要…,就一定能够…”,因为成功并不是仅取决于个人因素的。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个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无需悲观,因为毫无疑问,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6.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我们常常说类似“你说的没错,但是并不适用于我这里的情况”这样的话,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往往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微小或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很容易自己说服(欺骗)自己说“情况不一样,所以道理不适用”(而实际上到底哪些情况不一样,为什么道理不适用,是不是真的不适用,我们根本就不去深究了)。另外,朋友给出的道理或故事总是跟他当初经历的情境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记下了朋友的道理和故事,同时也就将这个道理和他当时经历的情境线索给挂钩起来了,于是当类似的情境发生的时候,你的记忆系统就能够根据情境线索提取出朋友当时说给你听的那些道理(《找寻逝去的自我》);然而,这种记忆提取机制同时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当你经历的情境跟朋友当初经历的情境相似性不足(尽管抽象到本质上可能是一回事)的话,你就不会想起他曾经说的那些道理。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道理是听了一堆,结果自己生活中却不会用的原因。而所谓的能够“活学活用”,就是那些善于抓住知识本质,触类旁通,将道理外推到表面不相似但本质一样的问题领域之中的人,对此《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的第11章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先让被试(皆为大学生)阅读一段军事材料,这个材料是说一小撮军队如何通过同时从几个不同方向小规模攻击来击溃一个防守严实的军事堡垒的。事实上这个例子的本质是对一个点的同时的弱攻击能够集聚成强大的力量。然后被试被要求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医生想要用X射线杀死一个恶性肿瘤,这个肿瘤只可以通过高强度的X射线杀死,然而那样的话就会伤及周围的良好组织。医生应该怎么办呢?在没有给出先前的军队的例子的被试中只有10%想到答案,这是控制基线。然后,在先前学习了军队例子的被试中,这个比例也仅仅只增加到30%,也就是说只有额外20%的人“自动”地将知识进行了转移(自己就能触类旁通)。最后一组是在提醒之下做的,达到了75%,即比“自动”转移组增加了45%之多(需要别人提醒)。这个例子说明,知识的表象细节会迷惑我们的眼睛,阻碍我们对知识的转移运用,在这个例子中,两个问题领域表面上是不相似的,但本质上是一样的。然而就是因为表面上不相似,而我们的记忆提取又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表象上的线索来提取的,因此这些表面不相似性便阻碍了我们在问题之间进行的类比,阻碍了我们将在一个情境下掌握的道理运用到另一个情境下。

7.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如果我们在听到别人的道理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心理上的倾向,那么即便别人给出一个有一定说服力的理由,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我们也会竭力为自己辩护;又由于世界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几乎总是能够找到辩护的借口——“上次报纸上说一个英国老太太每天必吸一支烟,活了一百多岁呢。”

8.失败即成功。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在撞南墙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于尚未有人走过的路),并到达成功的彼岸。从信息收集者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成功或失败,失败的事情中揭露出来的信息一点也不比成功事件中的信息少,或许往往还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    
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    
想要成功,首先要有相信有成功的可能。    
不愿意接受有“挫败”的可能,便没有资格享有“成功”的机会。----NLP十二条原则

9.情绪对照。经历了失败之后,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便会觉得更理直气壮。如果没有经历失败后的糟糕记忆,我们就算理性地认识到目前的做法是更合适的,也很难从情绪上强烈地感受到这么做的“正确感”。

10.天性。我们有很多根植在大脑中的进化选择出来的天性(《Mean Genes》,《进化心理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别做正常的傻瓜》,《摇摆(Sway):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Behavioral Economics)。在判断与决策时这些天性的优先级总是最高的。然而,由于这些天性是在远古社会选择适应的,并不适应短短几百年我们才迈入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总是听到内心两个声音吵架。比如我们的天性是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也许这对物质匮乏的远古社会是适应的)。所以即便有时候别人说服我们应该往长远考虑一些,他自己就曾经吃过只看眼前的亏,然而你的内心一个声音仍然在高叫着“管他呢!”。

11.习惯。我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听到一番很有道理的话,但没过几天,发现自己又变回原来的老样子了。甚至于自己在一次困境中领悟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道理,决定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不再犯以前犯的错误,然而,当真正遇到下一次情况的时候发现自己无意识地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谁说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记忆的问题

4.1 记忆的阶段:

4.2 如何产生记忆:

记忆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一个建构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像录像机一样被动接受信息

事实进入我们的记忆后,并不会自动留存在那里,不受未来事件的影响
当我们从外部获取的信息如果与之前的认知和预期相关,它们就会放入记忆


5.什么是意见

5.1 常态:

意见是极具个人化色彩的,因此人们对自己的意见有强烈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很多人让这种情感超出了理智的界限,他们将“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正确观点发展为“人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这一荒谬的观点

5.2 什么是意见?

意见包括了对喜好和判断的表达

表达喜好:

表达喜好是指内在状态和偏好,本质上就是“我喜好这个”和“我不喜欢那个”
人们可能有共同的偏好,甚至悲哀地发现这些偏好很粗俗,可是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为他们的偏好辩护,因为没有必要。

表达判断

表达判断是对事情真相或行为是否明智的判断。
对判断提出质疑不会不礼貌或不民主。只有在证据的证明下,判断才是理智的。

人类的判断可能既错误又愚蠢,这是让你根据仔细解读的充分证据,而非偏见、心血来潮或盲目的信念做出判断的最好理由。

当新证据对你的判断提出质疑的时候,你也必须迅速地重新思考自己的判断。


6.理解原因和结果

6.1 常见误解:

6.2 四种事实:


7.道德问题


8.道德判断的基础

8.1 基本原则:

道德判断最可靠的基础是人们有独立于任何政府和文化而存在的权利,它是大多数道德体系的基础。
只要一个人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他就应该享有被尊重和不受干涉的权利。
其他诸如“追求”幸福的权利则是这种权利的拓展。

8.2 辅助判断的4条原则:

8.3 如何进行道德判断?

为了检验道德问题的深度以及做出道德判断,你必须有效地处理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职责或理念所带来的复杂性。
简易指南:


9.应对困境

遇到进退两难的选择时,要尝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策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