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简文拾贝

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2023-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螺小丹

夏天是蝉高歌的日子,炎炎夏日加上蝉的噪声,多少让人有些心烦。但夏天若没有蝉叫,或蝉在该叫的季节不叫,则是灾异的征兆。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七月》

蝉之鸣自上古起,便随夏末流火应节奏响,闻其声可知时令流转。

古人认为蝉饮露餐风,不吃食物,只拉尿不排便,无口而鸣,饮而不食。

《旬子.大略》说“饮而不食者,蝉也。”

早期的诗歌多以蝉喻时光流转,及至魏晋,在恣意开放的人文风气下,蝉终被赋予哀戚的情感色彩。

人们看到蝉饮露餐风,不食人间烟火,就把它当作高洁的象征。

晋代陆云认为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指帽带似的触角),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古代侍从官员的帽子饰以貂尾蝉文,称为蝉冠、蝉冕,取义于蝉的高洁,勉励官员们为官要廉洁、谦虚。

等到唐代虞世南的《蝉》一出,寒蝉之意由此流响。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

蝉是秋蝉科昆虫,俗称知了,长着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只有雄蝉才会鸣叫。

雄蝉腹基部的发声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

蝉的鸣肌每秒能伸缩一万次左右,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作用,因此它的鸣声特别响亮。

蝉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黑暗的地下渡过。

蝉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两年、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十三年,才从地底爬出来进行蜕变。

北美洲有一种蝉叫“十七年蝉”,这种蝉会在泥土里待上十七年,历经漫长的潜伏期后才从地底爬出。

等蝉从地里爬出来的时候要脱壳蜕变,蝉脱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

蝉蜕性凉,味甘、咸,归肺、肝经,可宣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疥癣……

我国古代把蝉赋予复活与永生的象征意义,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会把一枚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死者得到庇护和永生。

在西方文化中,蝉是演奏家的形象代表。据说,世界上很多的竖琴都是用蝉来装饰并作为标志。

“断角斜阳触处愁,

长亭搔首晚悠悠。

世间最是蝉堪恨,

送尽行人更送秋。”

――宋.陆游

别看蝉的寿命很长,那都是在暗无天日的黑暗中度过的。爬出地面蜕变后的蝉,只有一星期左右的生命时光,它要在这短暂的生命结束前,找到自己的爱情。

蝉的鸣叫,是在吸引、呼唤自己的伴侣,繁衍后代,留下生命的传承。

不要为蝉的鸣叫感到烦躁,那是它生命最后的绝唱,高吭而凄凉……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