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2019-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纵昂

第三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pragma mark - 校长负责制、单选题 、识记

#pragma mark - 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学校在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为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pragma mark -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A、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B、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三)学校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效益性原则。
8、动态性原则。

二、学校组织机构
(一)学校组织机构的概念
学校组织机构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将组织成员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职务、岗位组合起来、形成层次恰当、结构合理的有机整理。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机构类型
常见的学校组织机构的机构类型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

直线型结构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三)学校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部门(看书P53页)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

1、学校管理体制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体制"。
2、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依据法律、法规以及主管行政部门的授权或在办学自主权范围内制定的学校内部管理规范的总和。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

pragma mark -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概念与产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地心理现象。
 2、感受性与感觉阈(yu)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也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3、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把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得适应。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感觉后效也称感觉后像,是指在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短暂时间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这是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他感觉中也能产生联觉,又如人们常说的"甜蜜的噪音""沉重的乐曲""尖酸的气味"等,都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得基础上产生的。
 2、知觉的分类
 (1)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著名的"视崖"实验证明了6个月的儿童已经有了深度的知觉。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知觉。
 (3)错觉
 3、知觉的一般特性 ([2015年下]简答题: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的知觉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

pragma mark - (三) 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2、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3、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A、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B、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兴趣、态度,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等。
 (2)有意注意([2018下]简答题:简述影响学生有意注意的因素)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因素:
  A、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B、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C、活动的合理组织
  D、个人已有的经验
  E、个人的意志品质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4、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除地把我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i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这种想象称为注意的起伏,也称注意的动摇。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称分心。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
 5、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短暂记忆和长时记忆

pragma mark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短暂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临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长时记忆:刺激物的重复出现(复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
 (2)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情境记忆
 (3)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或者如何掌握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再现)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和回忆过程
 (1)识记
 机械识记是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如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2)保持
 (3)再认和回忆(再现)
 4、遗忘
 (1)遗忘的概念及l规律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第一、学习材料的性质
 第二、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第三、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第四、识记的方法
 第五、时间因素
 第六、识记者的态度
 第七、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3)遗忘的原因
 第一、痕迹衰退说(消退说)
 第二、干扰说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第三、压抑(动机)说
 第四、提取失败说
 5、依据遗忘规律(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6、依据遗忘规律(记忆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2015上]简答题: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长时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目的后的附加学习。当然,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有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即过度学习程度达到50%时,记忆效果最好,知识最牢固。

pragma mark - (五)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主要特征
 (1)间接性:指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016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间接性)
 3、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4、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d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2012下]小学生通过认识乌鸦、麻雀、燕子等,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形式是(概念)
 6、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问题解决的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法: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问题解决者不断地将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比较,然后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小这两种状况之间的差异。
 逆向工作法(逆推法)
 爬山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017下]简答题: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A、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B、知识经验与迁移
 C、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形式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准备状态。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D、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E、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形曲线来说明
 (5)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第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训练逻辑思维l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7、创造性培养
 (1)创造性的概念(看书吧)
 (2)创造性的特征
 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特征。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即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种
 变通性及灵活性,是指个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面对问题情景时,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是在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最高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智力、个性、环境、知识
 (4)创造性和培养方法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的适宜环境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其中,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

pragma mark - (六)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的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
 理想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空想是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

pragma mark - 三、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状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
 1、道德感
 道德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
自卑感和羞耻感。
#[2018下]小英帮助生病在家的小勇辅导功课后,感到很快乐,这种情感属于(道德感)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016下]欣欣解决了一个困惑已久的数学难题,心里很高兴,美滋滋地给自己点了个赞。这种情感属于(理智感)
 3、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pragma mark - 四、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看书哈)
 (二)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双趋式冲突)
 指当个体同等级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
 2、双避冲突(双避式冲突)
 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
 3、趋避冲突(趋避式冲突)
 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内部动机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
 #备考锦囊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是历年真题的常考点,在历年真题中共考察了三次。我们可以用几组关联词帮助理解和记忆四种冲突的类型
 [双趋冲突]表述中含有"既想....又想....."的含义
 [双避冲突]表述中含有"既怕(不想)....又怕(不想)...."的含义
 [趋避冲突]表述中含有"既想....又怕(不想)......"的含义
 [多重趋避冲突]表述中的趋避冲突因素为两个以上

pragma mark - (三)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也称独立性,是指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和意义,并据此主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的意志品质。
 与自觉相反的表现是易受暗示(盲从性)和独断。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时,能够分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与果断相反的表现是优柔寡断和武断。
 3、意志的坚韧性(坚持性)
 意志的坚韧性指一个人在实现预期目的的行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品质
 与坚韧性相反的表现是动摇性和执拗性
 4、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根据预期目的或既定要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意志品质
 与自制力相反的表现是任性和怯弱。

pragma mark - 五、个性心理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受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2、需要层次理论
 #[2016上]简答题: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
 需要分七层,由低到高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认知和理解需要 E、审美需要 F、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洛斯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需要定义为成长性需要(生长性的需要)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2、动机的功能
 A、激活功能 B、引导功能 C、维持和调整功能

pragma mark - 知识延伸

#教育学必备关于"最早"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
2、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论演说家的修养》
3、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
4、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是苏格拉底
5、最早提出三科的人是智者学派
6、最早提出三学的人是苏格拉底
7、最早提出四学的人是柏拉图
8、最早将道德挂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
9、最早将教育连起来使用的是荀子
10、最早提出分班教学的是昆体良
11、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人是爱拉斯莫斯
12、最早提出性三品说的是孔子
13、最早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学制的是夸美纽斯
14、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人是裴斯泰洛齐
15、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16、最早明确德智体育概念的人是斯宾塞
17、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人是裴斯泰洛齐
18、最早将课程一词用于研究教育科学专门术语的人是斯宾塞
19、最早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是墨子
20、西方最早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是夸美纽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