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我们认识真正的邓小平
我记得自己五岁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一段很长的新闻,画面上放着一个老人的照片,一群人面色沉重,电视上传来了沉重哀悼的音乐。我问家里的大人,这是怎么了,家里人说:邓小平走了。这是我对这位老人的第一印象,竟然是他生命的结束。
文/余大满
渐渐长大后,我从课本、从电影里逐步了解这个老人。我逐渐知道他曾经和刘伯承一起率领十多万大军挺进大别山,我渐渐知道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慢慢了解到他给我们国家带来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还知道他有这样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的前半段在我们小时候常常被年少无知的我们拿来相互玩笑。
我们还不是真正了解这位老人,我知道这个老人的经历还是从传统的教科书里,从官方的简介里。这些类似于二十四史式的文字记录,影响了我们很多人的历史观,甚至让我们没有了历史观。
在阅读这部《邓小平时代》之前,我对这个伟人的认识可能完全是单面的,他就是一个伟人,为我们带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但有时候我也忘记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三起三落的坎坷,他有政治斗争中的权谋,他也有政策失误的时刻。在这部由美国学者傅高义创作的著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伟人邓小平,也是一个普通人邓小平,这个伟大的普通人开创了一个时代。
用时代来评价定义一个人,得有多大的勇气和魄力,这种魄力不光在于赋予定义的作者,更在于被赋予被评价的个人。
这个版本我在微信读书里曾经看过
这部四十七万多字的著作其实将整个邓小平的一生都介绍给了读者。但是作者并没有不分主次的将邓的大事记一股脑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以邓小平的生平为主线,着重描绘了上个世纪后几十年,尤其是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中国社会发展画卷。
在傅高义的书中,邓小平在文革后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工作被浓墨重彩地描写过,但是作者又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了他在革命时代的工作。并且还强调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与毛主席的关系,也许正因为这种关系,才使得他在后来文革时期没有被四人帮彻底打倒,才有了后来复出,才有机会开创属于他的时代。也许任何历史时期的事件都有着不可忽视关系,我们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也须如此。
这本书中的邓小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在文革时期四人帮等人破坏下,经济生产停滞,邓小平主持工作时依旧凭借自己的务实精神,尽可能地扭转经济的颓势,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他看清了世界形势,认清必须走引进外资开放的道路;在现代军事建设的道路中,邓清楚认识到了中国军事与西方的差距,在消除越南对边境的威胁后,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中,大幅度裁军。
邓小平的务实精神使文革中的中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让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他让中国走向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我们现在身处的依旧是邓小平时代,换一句话说,我们至今还受那个时代的影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她的总设计师就是邓小平。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邓小平,我们这四十年会经历什么,我们的现在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曾经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前期的主要引导者开创者。改革本没有规划,改革也没有设计图纸,而邓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下一步步将中国带进正确的发展方向。尽管在前进的路中有有着许多坎坷,甚至误入歧途,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必须发生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重新走向世界。
任何一种时代的产生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者,而强大的领导力更需要政治斗争为其做铺垫。邓小平的时代,以政治斗争为开始,伴随着断断续续的斗争,最终给我们结束了曾经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时代。
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一切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但是社会上依旧充满着焦虑和抱怨,但是我们依旧要相信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她允许着新的可能性发生。
我们依旧要相信这是一个好的时代
我曾经看过这本书的书评。有人说这本书里的邓小平是“八分功,二分过”。对待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从来就不应该单方面地看待,我一直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历史实际,看待他对这个时代的影响,功与过不过就是如此。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和政治教科书告诉我们的从来不是“真实”的历史,这个“真实”并不指的历史本身不真实,而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并不全面。在我们印象领导人永远都是伟大而完美的,他们从来不犯错,从来没有任何过失,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圣人。
而傅高义笔下的邓小平却更像一个普通人,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跌荡起伏,历经了时代给他的磨练,最终走上权力的巅峰,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承担了对这个时代的责任,尽管路途并不顺利,也有挫折和斗争,但是这一定是一个正确的道路,我们终将继续走下去。
这本三联版的《邓小平时代》不同于香港版,是一本被删减的版本。在微信读书上阅读,我时常看到有人对本书中被删减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被补充的部分加深了我们对邓小平本人的思考,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那段描绘89年夏天的内容依然是本书被讨论的焦点,我们本不应该避讳那段历史。
最后说说本书的作者傅高义。他在前言中的一句话深深打动着我。在书的前言中,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对本书观点所负有的责任,治学严谨至此,除了发自内心的钦佩外,别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