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生活就是细节拼凑的美好

一枚丁克在K12教育的短途游记

2021-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柯公子
今日签文:太着急的话,试着慢慢来。

       谁能想到一个从小立志丁克的人,有一天误打误撞进了K12教育,每天研究家长心理、孩子的成长特点,似乎是违背自己方向在做一些事,在过程中虽然没有被改变,但对家庭教育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选择加入这家公司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家长或者憧憬成为家长的人,期望为孩子做些事;一类是自己有一套教育理念和想法,特别希望能够实现的。这样两类人聚在一起,这是我加入过的最有大爱的一个团队,我会享受跟他们一起开会讨论一些家庭现象、家长痛点等问题。

      丁克的我,也许不能真正的对家长身份感同身受,但不带有自己主观意识的去接收信息的时候,也许看的更多更客观一些,同时这一些都在影响着我。甚至在讨论内容时延展到分析为什么我不要孩子,迎来的是同事的宽慰,她们帮我找到的的症结是我太完美主义了。

      这几个月的感受是中国的孩子和家长都太不容易了,但一代一代的教育方式开始精进,科学开放养娃在新一代的家长身上逐步显露出来。我反复讲的一个词是“内疚式教育”,在各大网站这个词非热门关键词,却是我深有体会的一个词,因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最常见的词是“要不是为了你....”,最常见的方式是家长不同程度的自虐。记得有一次分享了一个视频,孩子在自助餐厅拿了很多食物,爸爸叫孩子吃完不要浪费,孩子趁着爸爸离开的时候把食物都倒进了垃圾桶,爸爸回座位发现后从垃圾桶里把食物拿出来吃掉,孩子在一旁着急的哭了。最开始我们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大家都好佩服这个家长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而且还真的“豁得出去”,但是,回想的时候,我问自己孩子当时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是自责、是内疚、甚至是恐惧和无力,他也许觉得自己害了父亲吃垃圾,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受到教训了,教训的方式是家长眼中的身体力行,孩子感受上低压迫下的歉疚恐惧后的听话。

         我一直不太希望孩子太早的懂事,哪些懂事是用本该自在、快乐的状态换来的,每次听到家庭关系不和或者是父母离异,家长骄傲的分享孩子的特别懂事、体贴、乖巧的言行时,他们脸上是洋溢着满足和自豪,以及因为孩子的早早长大给他们带来的放松感以及被较少的负疚感,我内心的声音却是一遍一遍的“为什么他们要懂事?这有什么可开心的?”

       无论是同事或者是用户,不同类型的家长有着各自的焦虑,即便是对孩子没太高要求的家长,让他们随心玩的家长,那轻松的背后也依然伴随着焦虑。自这一段经历后,我想不要再跟任何人贩卖焦虑了,也不要用贩卖焦虑的手段去做业务,无论是什么年龄、什么身份,都已经够难的了,让大家轻松愉快些,多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