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科技新科技与数码新品

实验室里的肉肉,你敢尝试吗?

2017-08-16  本文已影响2人  9984a143fb56

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一个稀松平常的早晨,伊森·布朗(Ethan Brown)站在厨房里,轻轻把一片鸡肉排从中间撕开。一旁围观的几个强壮的中西部食品厂工人微微欠身,点头赞许。

布朗手中的肉排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浅咖啡色肉质,纤维细长,出现在鸡肉沙拉或凯撒卷中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他的同事鲍勃·普鲁沙,则正站在炉子旁为大家煎鸡排。然而无论是布朗手中拨弄的,还是普鲁沙正在煎的,都不是普通的鸡排—其实,它们连肉都算不上。

布朗是Beyond Meat公司的CEO,这家有着四年历史的公司,主要业务是用大豆、豌豆蛋白以及苋菜红制造肉类替代品。仿荤早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你也许早就吃过斋菜馆惟妙惟肖的素火腿与素鸡,日本素斋中有seitan(一种小麦面筋),西方的素食汉堡如今也有许多品牌,比如常见的BOCA和Gardenburgers。
而令Beyond Meat的产品区别于以上这些的,是它们与鸡肉惊人的相似度。这些“鸡肉”不但具有禽类特有的纤维结构,甚至连营养成分都几乎相同:每份产品中蛋白质含量和鸡肉相同,而胆固醇、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含量几乎为零。同时,直接把植物蛋白粉转化成“鸡肉”的生产方式也十分高效,养殖得到一磅无骨鸡肉需要7.5磅干饲料和30升水,而Beyond Meat只需要1.1磅原料和2升水。

一方面是人口爆炸,而另一方面,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的饮食构成也在向西方靠近,肉制品消耗量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从1961年到2007年,世界人均肉类消耗量已经翻了一番,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还会再翻一番。
确实到了地球人好好思考“肉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布朗的答案是植物蛋白仿制肉,但他并非独自一人:就在城市的另一边,一个名叫摩登牧场(Modern Meadow)的公司正利用3D打印和组织工程技术,在实验室里生产肉类。他们已经“养”了一冰箱的猪牛肉,事实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盖博·弗加斯(Gabor Forgacs)在2011年的一次TED演讲中就亲自煎了一片猪肉,并且当场吃掉了。以及你或许已经知道的荷兰科学家珀斯特(Mark Post),他的试管牛肉汉堡今年八月刚刚在伦敦举办了试吃大会。

如果你跟随布朗走进Beyond Meat的生产车间,塑料大桶装的各色原料,轰隆搅动着的金属机器,工人们穿白大褂戴发套,都跟任何一间普通的食品工厂车间大同小异。唯一特别的地方是成品传送带,在这里,“熟鸡排”诡异地排成一条直线,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出来—这些是未经调味的鸡排,但可以食用—直到这些还冒着热气的鸡排唐突地掉进传送带末端的不锈钢大桶,发出沉闷的砰砰声。

在这些毫无生气的“鸡排”之中,很难想象未来的肉有可能根本不是肉,它们来自工厂,而不是牧场和养殖场;然而在美国这个农业大国,Beyond Meat和摩登牧场这样的公司正在迅速地接近这样的未来。

以假乱真
1980年代中期,生于台湾的食品科学家谢富宏搬到哥伦比亚,在密苏里大学开始了他的食品工程研究。作为桂格的前任工程师,他说服学校为他购买了一台工业级的食品挤压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还非常罕见。挤压机是食品加工业最为重要而多变的装备,从各色意面到早餐甜麦圈,几乎所有膨化食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它。无论干料湿料,都被一股脑塞入进料口,旋转叶片边混合原料,边将它们挤压到模具中。成品最后如丝带般从喷嘴喷出,旋即被切割成合适的大小。挤压机极度依赖于喷嘴的设计和精细程度,“有人把挤压式烹饪称为一种艺术,”哈夫(Harold Huff),一个热爱肉食的密苏里本地人说。他是谢富宏的高级专家,早在1989年前后,他们就共同研制了第一台能生产仿制肉的挤压机。

谢富宏说,“我根本不担心口味之类的问题,我们最想要的,是天然鸡肉那样的纤维和纹理。”为此,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调试原料配比、温度和硬件设备,直到布朗2009年加入他们的团队。
布朗是个素食的环保主义者,此前他就职于一家燃料电池公司,已经受够了同事们对肉类生产影响气候变迁这一事实的无视。“他们可以在会议上呼吁人们重视环境和能源问题,转眼却钻进餐厅点了一大块牛排,”他说,“这太愚蠢了。”他曾经跟他的老同事半开玩笑地说要去乡下开个豆腐加工厂。

布朗显然对新工作很上心,“如果用的大豆太多,‘鸡肉’就太硬,大豆太少的话又太软,吃起来像豆腐。我们花了大概两年才摸清了条件,但直到现在也不能算完美。”尽管如此,他们的产品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了。
比尔·盖茨甚至在他的博客中称赞Beyond Meat是个重要的发明,还写道,“我自己根本不能说出Beyond Meat和普通鸡肉有什么区别。”最令人诧异的是纽约时报的美食通讯作者和畅销书作家比特曼(Mark Bittman),他在一次盲品会上吃到了布朗准备的墨西哥鸡肉卷,之后连呼上当。

难吃的3D打印肉
这看上去又是个疯狂的主意。密苏里大学校园催生了一批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在摩登牧场的实验室中,一台桌面打印机大小的3D打印机正在安静地工作,从喷嘴喷出一股股浅黄色胶状的细线。机器先打印了一系列彼此平行的细线,间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打印下一层的时候,细线与上一层互相垂直,如此在培养皿中构建了一个立体网状结构。跟Beyond Meat轰鸣的车间相比,这里只有电机的呼呼声,也没什么气味,一次打印完成后,产品看上去就像是一大块邦迪贴。

喷嘴中的细线是一个个细胞,在此之前,7亿个牛肉细胞大约要花上两周,在衣橱大小、充满营养液的培养箱中生长。这些细胞被离心并收集起来之后,看上去就像是蜂蜜那样黏稠的一大团。而打印完毕的结构会被送回培养箱,随着细胞间质的生长,天然的胶原蛋白填满了细胞之间的空隙,最终,肌肉组织形成了。3D打印肉类看上去很有吸引力,技术上也容易得多。“如果我们能打印活体组织,那么食品级别的组织肯定不在话下,因为不需要做得太精细,也不用考虑免疫相容性之类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新收获”(New Harvest)的负责人达塔(Isha Datar)说,跟珀斯特的天价牛肉汉堡相比,摩登牧场的3D打印肉更不容易实现量产,然而他的优越之处就在于,他从头到尾都在走商业路线,而不像其他那些科研项目,你根本不知道它们哪天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
虽然珀斯特的汉堡看上去跟真肉已经几乎没有差别,但在试吃大会上,人们对其口味的评价并不理想;而摩登牧场目前的产品,却还很难被界定为“肉”:没有血细胞和脂肪,也就意味着没有肉的颜色、风味,以及多汁的口感。

梦幻未来
布朗有个愿望,那就是有一天能在超市的肉类货架上找到Beyond Meat的产品。目前,所有植物蛋白制品还跟传统肉类是分开的。布朗不无艳羡地提到,自从1997年豆奶被归入乳制品之后,销售量提高了五倍,他期待自己的产品也有一天能登堂入室。“最早接纳Beyond Meat的顾客,包括素食主义者,和只吃当地产食物的‘土食族’,他们都对豆腐和藜麦这类食物青睐有加。”布朗介绍说,“但最有潜力的客户群,却是那些有意愿减少肉类摄入的人群,尽管他们可能还在吃快餐,但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吃得更健康些。”

当然,用“几乎以假乱真”作为卖点也是有风险的,安朵斯不得不提到了动画和机器人领域的“恐怖谷理论”:当一个机器人和真人太过相像时,它的非人类特征就会成为显眼的部分,使人类观察者产生排斥感。“食物中也会有这样的恐怖谷,除非做得非常完美,否则只会叫人毛骨悚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