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吨》教学反思

2022-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李老师在线课堂

  本课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感知和了解1吨的含义,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难点是将千米和吨的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并且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一下上午第二节大课间跑步时的感受,大家都说跑了五六圈后就觉得累了,接着告诉学生跑道跑10圈多就是1千米,后来发现他们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较长。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认识吨时,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等,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

  总体感觉,三年级的孩子对于认识“千米和吨”,有一定的难度,一是他们的年龄决定了感知的难度,二是因为其实“千米和吨”在孩子的身边并不常出现,无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触,就凭走跑道,想象多少个同学的体重,看一些图片,感知仍比较薄弱。这在做习题时,表现的特别明显,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单位。如补充习题“一艘海轮的载重4500(  )”一题,学生知道海轮很大很重,但到底是种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横向比较,才能得到答案。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要建立千米和吨的概念,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这要他们多留意、观察生活,更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给学生认识感受的机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相应的比较标准,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