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夫说:战疫面前,道德重掌乾坤

2020-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梵夫说

圣人的定义

看到一个问题,现如今的社会上还有没有圣人?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圣,指的是心。一个人从凡夫心转为圣心,不再落因果和世间烦恼,就是圣人。

但如果是按照世俗的标准去定义,那答案就是没有。因为在我们看来,只有像老子和释迦牟尼这样的,才叫圣人。这些人具备哪些特征?

首先是自悟得道。他所处的时代,接触到的人和信息都还没有到发现真理的地步,圣人脱颖而出,以一己之力自悟,成为第一人。最典型的就是释迦摩尼和老子。释迦牟尼出家后虽然有两位老师,但这两位老师的高度都不够,最后还是太子自己捅破了那层出世间的窗户纸,从而开创了佛教。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同时代有其他圣人存在,甚至老师就是圣人,但如果能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领悟和诠释真理,那也具备了成为圣人的条件,历史上双星闪耀,同日争辉的时期也不少。

但这还远远不够。第二个条件是必须有系统性的圣言留在世间。有些人领悟了圣道后就从人间隐没,或只留下只言片语,不能让听闻者比较全面地去认知,就无法进入圣人之列。

第三个条件,就是圣人的言论在流传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高,传个几百年就消失,那不行;传来传去离不开一个村,一个县,也不行。因为这些言论是要放在历史长河中,用无数的人和事去验证的,大筛选之下还能留下来,那就说明就是普适的真理。

圣人如何出世?

大河文明的国度,是圣人的诞生地。原因很简单,能很容易吃饱饭,有充足的闲暇去观世界。人就是这样,如果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保证衣食无忧,那关心的就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更喜欢术,而不是道。

就像现在的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为五斗米折腰,衣食住行看似丰富,但自己不努力,就啥也得不到。衣食住行上操心的事源源不断,根本没那份闲心和闲工夫去思考天地规则,人生大义。

这也是圣人为什么不会出现在现代的原因之一。即便有悟道者,但听道者和学道者必然很少。光把道理说出来没用,得有载体传播才行。否则圣人就白出世了。圣学一出,至少能保证人类千万年的精神食粮。土壤不肥沃,也就孕育不了圣人。

能有效保存和传播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大河文明脉流如网,河水滋养出繁茂的万物,衣食住行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同时,人也特别能生。形容大河文明,通常都是这样的成语: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特别符合生生不息的特征,伟大的思想在其中,就能跟大河一样源远流长。

海洋文明就不行。人们为了一口食物得费老鼻子劲,而且多行杀虐,上天有好生之德,圣人显然不会出生于这类地方。

圣与贤的区别

圣人说道,贤者立德。像老子和释迦牟尼,就是圣贤兼具的人。既把出世间的理告诉众生,也明确了世间的善恶。如果说圣者在哪都如明月一般稀少,那大河文明的贤者,可谓天上繁星,总能在每个时代紧握乾坤。

道德的力量

为什么要提圣贤呢,这次疫情,表面上看,是人与病毒的战斗,但背后凸显的,是正与邪的较量。国难面前,一个人是贪嗔痴,还是有道德,所带来的结果就不再是不可见的,很明显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吃一只野味的贪,带来的是可以致死的传染病;试图隐瞒一个事实,带来的是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病毒蔓延。

有人在当无名英雄,有人趁机发国难财;有人在捐款,有人在谋私;有人在家避藏不添乱,有人非要去公众场合撒野;有人在祈祷,有人在幸灾乐祸。

当贪嗔痴者占据上风时,疫情的发展态度就明显趋于严重;而当有道德者掌乾坤,疫情就变得可控,民心亦得安稳。

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幸而,我们是一个圣贤倍出的民族,只要能赢得正邪之战,疫情的结束就不远了。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梵夫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