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共读30本《走到人生边上》

2017-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华华雨过天晴

        第29本《走到人生边上》——我和谁都不争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是她以丰富的人生历练来书写的心路历程,充浸着人性的美感。

        这里有先生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她说,“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杨绛是钱钟书妻子,他们都是爱书之人,她在这世界上,已经整整百年。她是文学、翻译大家,是上世纪知识分子风华年代的亲历者。她的存在,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尚是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20年后,题词人已仙去,而杨绛仍活着。

        杨绛老人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但却总能本着一份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安然渡过难关。1966年8月,杨绛、钱锺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夫妻双双被“发配”去河南息县“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她甚至可以无畏而乐观地顶着“阴阳头”。

        她坚强地面对误解和不公,她平静超然地接受一切。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伏尔泰说过:“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1997年3月4日,杨绛的独生女儿钱瑷不幸病逝。女儿病逝,极度难过。更不幸的是,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驾鹤仙去,更大的痛苦压迫着杨绛先生。她忆往追昔,凭寄哀思,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的最后追求,甚至生命本身。

        生而为人是为了什么?人世间最宝贵是什么?折磨这一生会得到什么?人究竟有没有灵魂?

        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

        她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

        人生贯穿着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

        杨绛先生从小受教会学校的教育,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多。一般来说,中国人的观念是把人分成两个部分,就是内在的灵魂和外在的身体。但是这样的分法,并不能准确的厘清或描绘出人内在的功能。

        杨绛先生在书中说到的灵魂,也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杨绛认为,人会死,然而灵魂不灭,人活着会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练,这些磨练以肉体为中介,淬炼的是人的灵魂,“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同时兼具了动物属性和灵性良心,与生俱来的动物属性让我们变得贪食、骄傲、贪婪、邪淫、嫉妒、懒惰、愤怒,驱使我们在生活中犯下各种各种的罪,动物属性不停地跟人的灵性良心做斗争,“恶”与“善”博弈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善”占上风,“恶”占上风,除了极少数的修行者可以做到完全的自我克制外,大多数的人,即使在世人眼中已经很有修养,也难免在“恶”念之前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才会慨叹“人在当时处境中,像旋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生是漫长的,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像杨绛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

        丈夫钱钟书去世后,她在《我们仨》中写道“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刚毅和柔韧,她念着自己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走在人生边上,追随着那个万里长梦: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