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没培训就上岗的父母吗?终于为你找到了一本孩子使用说明书
大家常说,父母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的职业。虽然把父母类比成职业有点不恰当,但也确实折射出很多为人父、为人母者的焦虑。尤其是当前,阶层固化的苗头已若隐若现,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想要孩子突破上升的天花板,提高自己刻不容缓。
而现实情况却是,环顾四周,即使我们有参加学习的意愿,可身边却往往没有一个可以信赖和学习的对象。
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质的父母呢?《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给出了中肯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麦肯锡前咨询顾问,“幸福健康宝贝”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今日心理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权威杂志发表过大量家庭教育文章,称得上资深儿童教育专家。
而且,从自己做妈妈开始,她就在加州大学、哈比托特儿童博物馆等学校创办了广受欢迎的父母教育研讨班,可以说,如果真的把父母看成是一种职业,那这些研讨班就是名副其实的上岗培训班。
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中,艾丽卡·雷斯切尔将研讨班中涉及的教育理论、真实案例和私人实践进行了精心的集结,全面介绍了儿童管教、沟通、情商等儿童情感和社会能力方面的75条热门话题,并以实用和化繁为简的理念提出:成为优质父母,只需要掌握3大原则——“接受”、“限制”和“一致性”。
01 接受
什么是接受呢?艾丽卡认为,接受就是无条件的爱。只有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孩子才能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得到战胜挫折的勇气,从而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不断成长。所以,优质父母首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接受孩子。
也许你会觉得接受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很容易啊;或者是觉得自己早就已经做到了。
其实,却未必然。接受是件看起来简单,实际却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事。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有着优秀运动能力的父亲,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运动方面就是天生不协调,那你还能够做到从心往外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和欣赏吗?
接受,首先要做到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孩子本身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能力、追求、喜好和思考,这其中必然有父母不喜欢甚至是无法容忍的部分。
前段时间985硕博父母却偏偏生了个学渣的娃刷爆网络。说的是学霸父母用尽一切力量想要改变儿子的成绩,最后却效果了了。
就在近乎绝望时,妈妈却无意中发现孩子其实在与人交往中有着自己独到的感觉,他近乎以全票的优势取得了班级生活委员的职务。正是这个偶然的返现,才让她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做到真实地接纳孩子才能发现孩子的独特优势。
接受还意味着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大部分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与自己的不同,就会采取拒绝接受甚至是羞辱的方式对待孩子。
比如,在很多二胎家庭中,当老大表达出不喜欢弟弟或者妹妹时,父母很可能会直接否定孩子的这种真实感受,并用兄友弟悌的道理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没有错,但人的感受其实就连他本人都是没法真正控制的。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只会让孩子对你隐藏感受,而不会起到疏导的作用。
当然,接受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并不意味着要喜欢和认同他的所有行为。这里的重点是要把孩子这个“人”和他的行为分开来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体会到,无论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父母都是爱他的,都可以跟父母交流,但同时,如果他做出了错误的行为,父母也一样会管教他。
还拿刚才的二胎举例,对于孩子不喜欢弟弟妹妹的感受,父母可以表示出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同时,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孩子进行交流,来慢慢引导孩子进入哥哥的角色。可如果孩子真的把感受转化成了行动,做出了针对弟弟妹妹的不良行为,那么,我们也要进行及时干预和处罚。
02 限制
建立清晰的界限对孩子进行限制是成为优质父母的第二个关键点。
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对孩子进行限制会约束孩子的天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实,规则清晰、合情合理的界限,不但不会束缚孩子,反而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也只有孩子具有充实的安全感后,他才有兴趣去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建立界限方面,同样需要我们家长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尊重、关心和友善地对待孩子,同时也要求他们这样对待自己
想做到这一条,建议大家多使用礼貌用语。在家庭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我们跟孩子很少使用礼貌用语。这大概是出于太熟悉的原因,或者是觉得作为家长,我们有权利支使孩子。
但其实,对孩子使用礼貌用语非常有必要。礼貌用语不但可以让孩子从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也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尊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氛围。
当然,在给孩子树立礼貌榜样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约束孩子任性地对你。
我见到过很多充满爱心的妈妈,可以说,同理心做得非常好,能够及时体谅孩子的各种困境,但孩子却表现出随意对妈妈发脾气,打断大人说话等等不好的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父母没有留意到孩子的行为,或者是习惯了这些行为,也有可能是把容忍这些不良行为当做了爱的表示。这些都需要我们尽快改正,不及时约束孩子,不但会让孩子在家里养成糟糕的习惯,也会让他更容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外人。
第二,不放过孩子的错误行为
限制孩子,就不能放过孩子的错误行为。当孩子采用了错误的行为方式,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纠正,使得自己的回应符合了孩子的预期,那孩子很快就会重复这些错误的行为方式。
因此,发现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做到立刻及时纠正。比如上面孩子对家长喊叫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要立刻停止探讨问题,而马上提醒他的沟通方式不对。
如果这时你虽然嘴上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但是,仍然继续与孩子沟通,那无意间你就教会了孩子,吵闹和喊叫其实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三,父母要有掌控力
限制孩子,父母还要有掌控力。掌控力是指,既能很好地行使做父母的权力,又能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与孩子分享权力。
也就是说,既不当独裁式的家长什么都要说了算,也不是一味纵容孩子什么都可以做。
掌控力的风格,要求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不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治空间,重要的是给孩子做决定和犯错误的机会。
举几个反例,这些都不是有掌控力的表现:
1.父母知道某个规矩,但孩子不喜欢这个规矩,为了不让孩子生气或苦恼,就不再让孩子遵守这个规矩。
2.为了让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你使用了暴力手段。
3.为了让孩子保持安静,父母对哭闹的孩子言听计从。
正确的做法是,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在同理心的前提下,对孩子提出严正的警告。
03 一致性
这是艾丽卡·雷斯切尔认为优质父母应该具备的第3个品质。
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父母要说到做到,守信用;另一层是指,你的行为要有可预测性,要做到言行一致,风格一致。
一致性做得好,可以避免孩子总是挑战父母的权威,也能提高惩罚孩子的效果。
孩子对父母的话总是当做耳边风,大概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了。难道真的是孩子记不住吗?排除大脑在注意力方面的生理发育因素,孩子还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孩子会通过一次次违反父母的告诫,来探寻规则的底线在哪里。这种试探,外在表现很容易让人误会成记不住父母的话,其实,恰恰是因为记住了才会这样做。
为了方便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自己被送上了月球,科学家告诉你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你在上边大概能跳6米高,那么你上去后第1件事是做什么呢?
是不是要自己跳几次,看看到底能跳多高。如果每次确实跟科学家告诉你的一样,你也就不会再跳了。如果偶然有一次你惊奇地发现,有时自己可以跳到10米高,那接下来肯定会不断挑战这个记录,并对科学家的话产生质疑。
对于孩子来说,你就是科学家,物理规则就是你经常告诫他的各种生活规则。如果父母做不到一致性,就相当于月球的重力会变来变去,那孩子必然会去不断试探和挑战。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言行一致从来都很困难,有时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有时是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点非常值得大家注意和重视。
接受孩子本来的面目,为孩子制定符合各个年龄段的限制,同时保持自己的一致性,这就是《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中提出的育儿基本哲学思想。
刚举目张,我们既需要知道针对孩子身上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也需要多多积累育儿的底层思维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信心坚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