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97

2021-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东哥杂谈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九十七(0206)

数学建模的策略三:联系实际

建模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是其中重要的载体。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并让别人体会其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经验。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发散性、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性的数学活动。

案例及解析——旗杆有多高?

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在某天上午11时左右,把全体学生带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提出问题:“这根旗杆大约有多高?”

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多数同学摇摇头,少数同学窃窃私语。

这时有同学提出:“把一根长绳送到顶端,从上到下量一量。可绳子怎么送到顶端呢?”

还有同学提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

这时,不动声色的老师把早已准备好的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立在操场上,地上顿时出现了竹竿的影子,老师围着竹竿走了一圈又一圈,口中默默念叨着:“这里有什么学问吗?竹竿的长与影子的长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们开始议论:“ 量一量竹竿的长度,再量一下它的影子的长度,不就知道竹竿与影长的关系了吗?再根据它们的关系,量出旗杆的影长,不就可以算出旗杆的高吗?”急性子的同学拿起卷尺,量出竹竿长2米,影长1米,正是2倍的关系。

此时老师话锋一转:“放学后,我们再根据物体与影长2倍的关系,测量一下杨树的高度可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行”与“不行”的争论中,在大量生活实例的感受中,大家终于认可了“在同一时间内”这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有同学发出感慨:“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儿就碰上了。”

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真诚的告白!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强了数学模型的应用,从而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这难道不比做上几道练习题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吗?

借助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像上述案例那样“做数学”。“做数学”具有以下特点:让学生动手实践,从周围生活取材;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活动有主题、有时空;提倡合作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