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眼阅世之33:女人的作派
不作不女人,而女人之间,最互相看不上的,难融洽的,又恰恰是彼此的作派。
宝姐姐鄙视林妹妹的弱柳扶风,林妹妹睥睨宝姐姐的八面玲珑;软妹子嘲笑女汉子的不解风情,女汉子嫌恶软妹子的过分矫情;傻白甜觉得白骨精太过精明世故,白骨精认为傻白甜所有赌注无非是一个男人。
不过,即使她们内心彼此看不惯,或看不上,但女人的小虚伪使得她们多数情况下选择了“看透不说透,继续做朋友”的保护性策略,这大概是许多自感弱势的动物的生存本能。
但这并不妨碍她们背后叽叽歪歪,相互八卦,飞短流长,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谁会抑郁。
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喜欢讲八卦又擅长讲八卦的女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极小,因为所有的耳朵就是她们的情绪垃圾桶和心理通道。
真实往往是一些大女人,御姐们才容易有的品质,因为它象征了一种敢于承担结果的能力。有些女人也会"表现"得很真实,但那恰恰是她的虚伪,不过一般拿去骗骗多数男人还是可行的。
女人骗不了女人,这是很要命的,她们的抵触性通过各自的气场用内功角力,还让吃瓜群众们丝毫察觉不到。大观园中的各种相爱相杀,《色戒》中的麻将桌,女人的台词兵刀相见,字字珠玑。
“慎独”这个词是说给中国读书人的,其实更应该说给女人。不过,多数小叽歪就像华袍里的虱子,没什么杀伤力,顶多偶尔恶心一下,无伤大雅,所以也大可忽略不计。
而且许多时候,女人的八卦是很重要的沟通神器,最会八卦的女人往往人缘最好。毕竟,对于多数靠小道消息生活的人来说,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资讯,除了能给我们乏味的生活带来不少新鲜刺激以外,有时还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还有些时候,八卦仿佛是某些女人的本能,除了信息量之大,传播之及时,她们的本意像是要做到比官媒更加客观公正独到中肯,当然她们并非为了讽刺什么,也许并无恶意,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在传播过程中被添油加醋,最后走样变形。
但女人觉得,那也怪不得她,在道德上,有时女人是极容易原谅自己的,因非她本意,她不认为自己就是罪魁祸首。多数女人都自认为自己很善良,是坠落凡间的天使,哪怕事实并非如此。她们可以上一秒伤害同类,下一秒为了一只受伤的小猫泪眼滂沱,这次却不是表演,而是真的。
除非哪一天她被八卦谣言和小道消息伤害,或许才会顿感口水杀人之厉害,尤其是对女人的杀伤力之巨。但她会因此悔过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她们也许会在道德、情感、心理上给自己寻找更加合理的解释,一遍遍在心里论证这两件事是如何的不同,直到完全将自己原谅。
注意:女人是不能活在歉疚里的,她们比男人更需要道德上的理由。尽管她们怀揣歉疚的时候比男人伪装得更淡定,但她们所受的精神折磨其实更严厉。参见《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描写女人原罪的小说。
多数男人很少用善良与邪恶、崇高与卑琐、好与坏来对同类进行区分,有时他们甚至把“小坏”作为魅力或能力的象征,有趣的是,女人也这样认为。
大概因为男人认为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这个世界法则的制定者的缘故,所以,在没有获得这个能力之前,他们想先选择做一个世界法则的挑战者和破坏者,来获得一种小小的成就感。这就是为何同样是出轨,男人却更容易被谅解的原因。
女人是天生近神(经病?)的生物,天生的道德审判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超级大法官。在男权社会,她们极容易被洗脑、操纵、培养成帮凶、道德侦察队,去义务监督和审判同类。
有个著名的段子说的是中西方文化不同的择偶观,在中国,“你连红灯都不敢闯,我怎么能嫁给你?”;在西方,“你连红灯都敢闯,我怎么能嫁给你?”这便是制度与文化的微妙性在婚姻观中的体现。
相比之下,女人这种据说是来自火星的神奇生物的友谊也要比男人更加微妙复杂得多,因为社会功利性相对少一些,其他方面的契合度要求就会更高一些,姑且就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叫做作派吧。
男人当然也有看不惯彼此作派的,但他们可以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低头弯腰,忍气吞声,女人不,女人在这方面是很难屈服的,女人对同类的挑剔程度远高于男人对男人,男人对女人,女人对男人,因此,如果女老师得到了女学生的爱戴,女人拥有了女粉丝,女闺蜜,女知音,那真是天大的荣耀,因为那是相当不易,而且,真实。
多数女人的幸福好像非得建立在同类的优越感上,比如我老公官大钱多,我家孩子聪明漂亮懂事,我的工作更轻松多金,这时她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诸如宽容博爱等母性的美德,如果幸好还有爱情,时不时萌发的小女儿情态也是有的。仿佛她们所有的幸福感全来自于那个"更",哪怕有时只是自我感觉,但那就是她们全部的支撑。
顾长卫的电影《立春》中,当音乐教师王彩玲的邻居,小张老师苦心经营的一场婚姻土崩瓦解时,小张老师第一次带着一个离婚女人的愤怒与委屈走进了王彩玲的宿舍,但她不是来谈音乐梦想的,也不是来聊女人话题的,而是来寻求比对的,她悲愤地说:
现在,我连你都不如了。
直到此时,王彩玲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年来,作为许多不幸女人的参照物而存在,也许才是她活着的最大意义。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泪下来了,突然觉得与其在破败的婚姻中备受熬煎,还不如在追梦的路上历经波折。我以为这时候的王彩玲应该活明白了,一个如小张老师一样的女人,即使没有音乐梦想,只要维持最卑微庸常的世俗生活,结局不是也不过如此吗?甚至或许更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张老师在王彩玲的人生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要么,启发她继续追梦;要么,让她明白自己存在的荒诞性。
如果是前者,王彩玲应该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更励志,或更荒诞一些吧。然而,她还是没能撑过去。
说到底是抗不过那个“更”吧,我要比她们更超凡脱俗也是一种“更”,当超凡不得,脱俗不得,当虚幻的梦想被现实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她选择了穿着自制的演出服纵身一跃,当求死也成了奢望,最后只能栖身于县城一隅,在皮肉生涯中打发余生。
其实我一直觉得,她完全可以这么一辈子奔波在当音乐家的路上,这多诗意,多像一出《等待戈多》式的行为艺术。如果是这样,她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个大写的诗人,用脚步与歌声书写了诗意的一生。
但她还是太弱了,这是女人的根性。窃以为,一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打败自身的根性,就取得了多大意义上的成功,这种进步,不是身外之物可以衡量的,尽管它有时也可能衍生身外之物。多数人只看到了表象,并极易被表象迷惑,而内在的,可能更加恒久绵长,经得起考验。
中国人被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绑缚至深,身边太多的参照物,时不时刷新着人们的三观,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 及至成年,一辈子都在追求“更”,这种心理放在女人的友谊里,极易成为杀手锏——谁让她们多数都是些“小”女人呢?
如果是遥不可及的明星或哪个国民CP去面馆吃了个9块钱的面,她们便会感动得稀里哗啦,认为这是走亲民路线;但如果是身边的姐妹突然晒了个旅游照,或多年的单身狗突然秀了个恩爱,她们就会顿觉被打脸,简直就是打翻了五味瓶,开了酱油铺,潜台词便是——"凭什么是她"?
余秀华的一夜爆红引爆一帮人的踩踏便是一面照亮人心的镜子,各种"下流论","阴谋论"随之而出。不过余秀华也的确很豪爽,大放厥词,从来不懂要小心翼翼地给自己立个牌坊,因为那压根儿不是她的套路。这样倒也很容易收获朋友,当然也包括敌人。
大概是因为眼睛近视看不清,又极懒,所以我喜欢那种辨识度比较高的人,尤其女人。注意:辨识度不是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