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端午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家乡,端午节是娃娃节。每到端午节,就能看到走村串乡的卖货郎挑着货郎担,一边吆喝着,一边售卖着乡邻们需要的小物件。
端午节的时候,大人们都要给娃娃们买上一些红红绿绿的丝线,将丝线打上结,戴在娃娃们的手腕上,大人们把这种红红绿绿的丝线叫做嘟嘟线。这是一种习俗,给娃娃们戴上嘟嘟线,是长辈对他们的一种祝福,希望能给娃娃们带来好运,以后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端午节吃粽子,各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家乡端午节也一样。现在过节,节日的气氛淡了,反而是商业气息浓了许多。商家往往在节日到来之前就开始了促销活动。走进超市,便能看到各式节日的商品,仅仅看端午的粽子,就变化出繁多的品种。火腿粽,蛋黄粽,豆沙粽,红枣粽,丰富多彩。绿豆糕,咸鸭蛋,这些端午必备的食品也是摆放在超市的醒目位置。为了顾及一些特殊的顾客,还推出一些无糖食品。虽然商场里的节日气氛浓了,大家过节的概念还是平淡了许多。
以前家乡的节日商品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节日的气氛却很浓。早晨起来,娃娃们的手腕上都系上了红红绿绿的嘟嘟线,锅灶里煮着包好的粽子。以前的粽子没有现在这么多讲究,粽子都是自家包的。过节的前几天,大人们就到家乡的小河边去采撷粽叶。包粽子的粽叶用的是河边的芦苇叶。家乡小河边有许多芦苇,一片片,一簇簇生长在小河边。芦苇很密,叶片宽宽的,肥肥的。粽叶采回来,放到铁锅里煮一煮,捞到面盆里泡上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包粽子的糯米都是生产队里种的,分给各家各户。那时候,生产队里都要劈出一片水稻田用来种糯米,收上来后给每家分一些。各家各户分到的糯米主要用来包粽子,剩下的每年还可以煮几顿糯米饭。
自家包的粽子煮出来,有一种特别的清香。端午节的早晨家家都要吃粽子。那时候,家乡的生活条件比较差,粽子就算是好吃的东西了。粽子煮好捞出来,剥去粽叶,用筷子叉着白米粽子,再蘸上一些白糖,清香之中有着一种特别的甘甜。
早上吃的粽子是煮熟了热着吃的。给我印象更深的还是吃的那种凉粽子。端午节的时候,家里包粽子总会多包一些。端午节早上吃完后就放在一个竹篮里,在屋内阴凉的地方挂着。大人们整天都在田里干活,下午时间比较长,一般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就会回家吃点东西,歇歇脚,家乡都叫吃点心。平时吃点心,就是盛上一些中午剩的饭,用热水泡一泡,就着咸菜吃几口。端午节那几天,吃点心就吃粽子。大人回来吃点心的时候,我们这些娃娃们也会凑过去蹭些吃的,大人们也给我们吃粽子。吃点心的时候粽子不用热,直接剥了粽叶吃。白米粽子蘸上白糖,凉着吃起来,更加清甜可口,有着一种特别的清香。
又是端午节到来的时候,看着完全不同的过节的氛围,不由得想念起家乡过节的情形。离家很多年了,那些走村串乡的货郎担,那些红红绿绿的嘟嘟线还依然存留在记忆里。吃着从超市买来的各种馅料口味的粽子,虽然很美味,但我却更加留念家乡那凉凉的白米粽带来的自然的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