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路上92
1.坚持锻炼。依然坚持进出小区吊单杠,颈椎病有效缓解,很好!
2.家人表现。
娃爸坚持锻炼,晚上客厅就是步行道,走起来平坦安全,方寸之间也不影响其每日步行步数目标达成。
儿子坚持群内学习汇报打卡。
女儿数学测评补考上九十分,英语课文挑战会背成功,坚持练字与背诗打卡,中午作业忘做,被我罚抄概念,晚上完成各项作业后挑灯夜战抄概念,我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虽晚但让其承担后果,抄吧。
3.每日感恩。他大伯来城有事,捎了满满一袋红薯白菜放门卫处,感谢家人的关爱。取时先送门卫师傅一颗白菜,感谢门卫师傅帮我放电瓶车上,路上袋子掉了,感谢环卫阿姨帮我重新放好。
4.教学反思。往年教先除后乘的应用题时总是把很多方法都讲一讲,再重点选一种方法让学生练,昨天在教这类题时,直接就只教一种,也是怕教多了,学困生更迷糊,先入为主,干脆就只学这一招一式,相对于学困生更有利于掌握。
5.专业成长。
“一剥、一量”识周长——“面与周长”评析
执教/吴正宪 评析/王秀杰 张丽
一、对话交流,摸清基础,找准起点。
借助对三个图形的观察,吴老师了解儿童对图形的已有认知,找准儿童学习的起点,激活儿童对图形认识的基本经验。
二、触手可及,让“面”与“周”浮出水面。
不回避儿童首先看到“面”,面对儿童的认知起点,迎“面”而上,调整即定的教学设计,顺应儿童的思维,抓住核心概念,引发儿童思考。通过“摸一摸”的活动,初步感受“面”与“周”的存在。教学活动把抽象的几何要素变成了儿童触手可及的自然体验,“面”与“周”顺利成章的一起走进了孩子们的数学世界,触摸中感受,感受中理解。
儿童对“面”的感知是显性的,对“周”的感知是内隐的,吴老师直面儿童的认知难点,让儿童在“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感受“面”与“周”的区别与联系,“面”与“周”既有效的合一,又清晰的分离,分分合合,环环相扣,抽丝剥茧悟概念。
三、“一剥、一量”识周长。
老师精心设计教具,把一周的边线活生生的剥下来,让看不见的“周”变得清晰可见,在建立一周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儿童通过度量获得结果,从而理解周长。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深刻认识到:周长的研究对象是一周的边线,周长是对一周长度的刻画,是通过测量得到的结果,真切感受度量对于周长的重要意义。
在剥离、测量不同图形“一周”边线的过程中,再次深化理解了“一周”“周长”等概念,在不断对比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到“周”是测量的对象,“长”是测量的结果,周长的本质是对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刻画。
四、结合实际深化理解核心概念。
通过真实的情景,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让儿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对话质疑,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对“一周”“周长"核心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回顾。
吴老师与儿童的课堂简单、深刻、朴实、自然。儿童在这里经历了对几何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学习在这里真正发生。在一次次“摸一摸”中,抽象的图形要素变成了儿童触手可及的自然体验,核心概念顺利成章的被儿童接纳,进而理解。在“一剥、一量”的活动中,自然而深刻的认识并理解了“周长",可谓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一次次比较中,将易混的概念“面”与“周”“一周”与“周长"剥离得清清白白,又合拢的恰到好处。铃声响而思未断,儿童就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思维的新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