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最美的遇见——读书淮北师范大学

扶轮问路是生活

2017-11-09  本文已影响17人  常倾城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        古殿檐头日渐削浊的琉璃,沉重门壁逐年丹褪的朱红,玉砌雕栏散落四周,高墙段段坍圮荒芜。

        这时候,老柏树却愈见苍幽,野草荒藤也都坦荡荡的茂盛起来。

        院子一角,一个年轻人,吃力地摇着轮椅“走”进来,失魂落魄的渴望找到心灵的慰藉。每天早晨,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轨迹来到这里,温润一草一木,也带给了这个年轻人一片光芒。

        他坐在山墙脚下,看着来来往的人,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这些人,形形色色的故事都给了他生的鼓励。他拍打着轮椅,好奇周围的一切。

        曾几何时,合欢树就象征着母亲。晃动的树影愈加浓密,母亲生之年所植今已亭亭如盖。那个苦命的女人呐,含辛茹苦的为儿子找寻方向,却在他快要碰撞开一条路时,急急地被上帝召了回去。若是她能分享一点点荣耀,会不会减少一点苦楚。然而,时间并没有给她机会。母亲的忧虑从未在儿子腿上和心上消失,单单是在地坛里就提心吊胆,“她不是那种光辉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要留给儿子独处的空间,却又担心在他背后偷偷地张望着轮椅离开的方向。她默默地说着“出去活动活动也好”像是在安慰我,更像是在给自己一个说法。她端着眼睛在地坛里四处找寻我的样子,让人情不自禁想起《背影》里的老父亲,迈着蹒跚的步子,吃力地将肥胖的身子挪向月台,只为送给儿子一些柑橘。父母辈的一个眼神,一个步履就是此生此世的定格。不幸是两代人共同点命运,而幸福却是更深刻的主题。

        史铁生是懂得这些道理的。他逐渐变得成熟,不同于往日的倔强,他细思母亲生前的每一个动作言语,他明白了一切。而母亲猝然长逝许多年。他终于冷静下来。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那过去的十几年坐坛思索的时光,每一刻钟都铮铮作响。他的年华和地坛的四季交相辉映。春天听鸽哨,夏天看杨树,秋天整理回忆,用全部冬天来伴火长读。日子是自己的,用心去感悟世界美好无比。

        他试图给自己千万个活下去的理由,从落日中看坎坷,从寂寞中听听雨燕,从脚印中想象孩童,从古柏里悟得有些事物总是生于吾前,归于吾后。这个坛子那么大,大到里面的人都来去匆匆被时光搁浅。这里的一沙一石都给他莫名的感触,像是世界无形的手指,触摸着他,温暖着他。

        他思考了死与生。他说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

        我在《摆渡人》中看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独特的风景,有的人荒芜不毛,有的人高楼林立,有的人崇山峻岭。死亡之后的灵魂要通过心灵的园林去往另一个极乐世界,每个人都灾难是不同的。

        从来没有人害怕死亡,他们所害怕的是自己从未正真的活过。史铁生用文字讲述了他双腿迷失后的岁月,像是残缺不堪,却是他整个生命历程。

        他,扶轮问路数十载,车轮走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宁静的文字缓缓道来,让生活在喧嚣的人们有了心灵的归路,教会我们爱别人,爱自己,沉静若水,刚强勇毅。

        好书如是说,还需常读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