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

2020-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呵妈
2020年第一次观影

        2020年第一次走进影院,是为了看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找了很久,合肥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影院正在放映。我们去看的那一场,观影的人算多了,但也没有满座。

        一来是受疫情冲击,线下影院比以往冷清;二来这类文艺纪录片,静静的,没有喧哗的宣传,没有精彩绝伦的特效,惊心动魄的情节,受众少。

        在来看之前,我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班级里的孩子们,推荐理由:一、我们早晨一直吟诵,用的语文吟诵平台是叶嘉莹先生的学生徐建顺教授带着团队开发的。二、叶嘉莹先生年近百岁,我们去听一位百岁老人真诚叙说她的人生,会有很多收获。三、票价超便宜,特价票才11元,父母绝对承受得起。

        每次陪呵呵学画画时,总会和刘老师一起聊天。自然也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了刘老师。

        我带着呵呵,好友带着大宝和二宝,我们跑了很远的路,等了很久,终于走进影院看了《掬水月在手》。

        孩子们在纪录片放了十来分钟左右,统统睡着。我们各自抱着熟睡的孩子,安心地观看。在母职和工作之中疲于奔命的我们,在这个时空里,逃开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蒜皮,安静地听这位百岁老先生吟咏诉说。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身经忧患,泣血淬炼,“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叶嘉莹先生生于1924年6月1日,乳名小荷子。在纪录片中,有荷叶亭亭如盖的画面,也有荷尽已无擎雨盖的画面。这些是荷叶的一生,也是小荷子的人生缩像。

        叶嘉莹先生的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叶嘉莹自幼养在深闺,家中最重要的声音,是读书声,吟诵声。母亲和姨母都是教师,到了上学的年龄,姨母到家里教叶嘉莹。幼年叶嘉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青少年时,叶先生在辅仁大学就读,遇良师顾随先生。此时的小荷子,小荷才露尖尖角,亭亭如盖。童年,家庭给予小荷子丰沛的家教,是她一生历经忧患风雨,亭亭卓卓的根基!

        此后,风雨飘零。先生17岁时,母亲去世。父女离别多年。出于义气嫁给国民党海军文员,后随丈夫去台湾。大女儿出生不久,丈夫被捕,先生和吃奶的孩子一起被捕。先生释放出来后,带着孩子寄人篱下。三年后,丈夫释放,性情大变,没有工作,先生要工作养活一家老小,承受丈夫的冷暴力热暴力。最难过时,甚至想过用煤气自杀……纪录片中,少女时期的叶嘉莹先生,面庞莹润,文雅恬静。中年时期的叶嘉莹先生,面庞消瘦,让人心疼。1976年,先生的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去世,对先生的打击很大。先生的小女儿患有乳腺癌……

        童年的吟诵声,救了她!先生在中学、大学教古诗词,古诗词成了她的安身立命之本。先生像写日记一样自己创作诗词,古诗词成了她倾吐抒怀的途径。先生在痛失爱女后,1977年,申请回国教书,她在古诗词中,找到人生大义,传承!

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自己创造的词。纪录片的海报上写着,“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曾国藩的《挺经》是打碎牙齿和血吞的硬气,弱德之美是在苦难中涵咏把持。

传承海上遗音,人生自有大义

        前几年,先生裸捐3600多万,成立“迦陵”基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近百岁,先生常在录音棚里录下吟诵的声音,她说,她要留下这些海上遗音。要不然,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她要把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看不出先生近百岁,虽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中气十足!我想,但凡找到人生使命和大义的人,大抵都是先生这般模样!

永葆天真,主动言说

        为什么要拍纪录片?关于自己的人生,先生选择主动言说,这既是态度,又是尊严。后人作传,难免神话或歪曲。叶嘉莹先生在回忆时,时而爽朗大笑,时而淡淡一句“人生如梦”。她是真实的,她在真诚地诉说。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从影院出来,我耳畔有先生的吟咏声,脑中有先生的人生影像,有古诗词的意象。这大概就是“弄花香满衣”。孩子们都醒了,我们又要回到现实里,只是心更柔软了。

看不见的

“被风吹散的蒲公英

飘落在瓦砾的缝隙中

静静等待春天的来临

它的顽强我们看不见

就算看不见,它们也在那里呀

看不见的东西,很重要”——金子美玲

        我和我的孩子,人生难免也会有苦难。真正能够支撑我们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精神、爱、温暖的童年……这些东西看不见,却很重要!古诗词的吟诵声里,真正传达的,大概都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