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沉浮之门

如何构建终身学习的熵减系统

2020-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妙华

我们渴望找到一个让自己保持想要的状态的方法,成为心中喜欢的那个自己。

连续早起打卡1796天

总有人问我:妙妙,为什么你总能那么坚持?

我有时候回答说:我只是做好每一天就慢慢地坚持下来了。

有时说:因为喜欢和习惯吧!

这些回答好像都不是最好的答案,直到我遇到熵定律,突然找到了所有这些坚持背后的原理:早睡早起、运动、写日记、每日检视打卡、分享……

那就是自觉地、主动地给自己找持续的能量供给点,并且让自己成为能量传递其中的一个点,共生成长。

这就是熵定律中的熵减。

一个人若随心所欲,很容易因安逸而失去积极的想法。久而久之,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套用熵定律来说,就是熵增定律的结果。换言之,若能充分运用好熵减定律,就能保持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持续的追寻梦想的动力,并且能够觉察当下而感受其中。

但熵定律不好理解。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介绍《熵减 华为活力之源》的文章,结合华为的实践把熵减从企业、个人和战略角度分析得很细致。今天再度学习熵定律,有些启发,记于此。

熵定律是什么?

【百度百科】熵定律是科学定律之最,这是爱因斯坦的观点。在物理定律中,能量守恒定律是最重要的定律,它表明了各种形式的能量在相互转换时,总是不生不灭保持平衡的。

熵,即为衡量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定律也被称为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总稳定度(即“熵”)不会减小。

不好理解,对吧?看起来都懂,但不知道有什么用😜😜……

让我们来看看华为之熵的介绍,或许可以接地气地看清楚熵定律的作用和价值。

【以下摘自凤凰网财经】文章大约四节,涉及原理解读、应用,我们不妨带着探索的态度去读,可能它会打开你反复反弹状态的困扰。

任正非早在2012年就多次提到熵减

“华为之熵”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华为将热力学理论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统,作为公司运作和管理的一个独特理论。任正非为什么如此重视“熵”这个概念?究竟什么是华为之熵?华为靠什么来熵减?

熵减,这个概念来源于物理学。能量是有效能量加上无效能量构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无效能量就是无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无效能量的一种度量方式。

物理学有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说封闭系统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说,无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无法做功,最终系统就会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杯加满冰的水,如果什么都不做,冰很快就会融化变成常温水。人也是一样,整天吃喝不锻炼身体,要健康长寿也是奢求。

任正非曾在2015年的“花园谈话”中描述过一个场景:封闭系统内部的热量一定是从高温流到低温,水一定从高处流到低处,水流到低处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么这个世界全部成为超级沙漠,最后生命就会死亡,这就是热力学提到的“熵死”。

小到一株草,大到一个社会,其实都可以用熵这个概念来解释。一个人,如果不吃不喝也不动,很快会走向死亡。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和进步,很快就会被淘汰,最终走向灭亡。

在这个物理学的概念里,既隐藏着企业最终的发展趋势——熵死,也同样提供了解药。

还是以水为例子,水必定是从高处流到低处,其实就是熵增, 最终成为一潭死水,也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并未成为一潭死水,水其实每天都在流动,是因为地球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 因为太阳这个外部系统的存在,水得以蒸发(熵减),从而实现整个水系统的循环流动。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一个是开放,一个是活力。

华为的活力引擎模型(见上图),是任正非和华为思想研究院的员工经过多次座谈、修正而成的。这个模型或许就是熵增的解药。这个模型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开放。为什么开放是基础?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封闭的状态下必然熵死。

2012年,任正非在与2012实验室的座谈中,第一次公开在内部提到了熵。他说“自主创新就陷入熵死里面,这是一个封闭系统”。所以华为是非常反对封闭的,因为封闭意味着熵死。

华为的活力引擎模型,它上面的入口吸收宇宙能量,下面的出口是扬弃糟粕。模型右边列的是企业和个人的自然走向,是熵增的,是让企业失去发展动力的。模型左边列的是远离平衡和开放的耗散结构,是熵减的。华为这台活力引擎的轴心就是客户,是否为客户创造价值是用来判断有序无序、熵增熵减的标准和方向。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模型。

华为的活力宏观引擎模型

企业宏观层面,把华为视为一个生命整体,要从企业整体运作的战略高度解决熵增。华为选择的方式有两个:厚积薄发和开放合作。厚积薄发在这个引擎中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把财富的厚度转化为发展的高度:就是消耗多余的物质财富,打破平衡静止,避免物质财富过多导致的熵增,另一方面又建立起新的企业发展势能。任正非曾提到过的有:

• 32 年来朝着一个城墙口进攻。

• 用范弗里特弹药量进攻(范弗里特弹药量就是指大规模、密集型、压强式地进攻)。

• 华为过去 10 年 3200 亿元的研发投入正是“厚积薄发”这一理念的典型体现。

开放合作方面,华为从战略到文化,其实都是在遵从一种开放的架构,比如: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知识吸收方面的开放);

炸开人才金字塔(人力资源政策的开放);

要把华为的主航道修得宽到不可想象,什么样的船都能在上面开(华为战略层面的开放);

心声社区就是开放的罗马广场(内部企业文化的开放,坦率面对批评和自我批评);

要用美国砖、欧洲砖来造我们的万里长城(在技术、研发、流程方面的开放纳新,不一味追求自主创新);

华为的微观活动引擎模型

再看个人的微观层面。微观层面就是人,华为希望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发生命的活力,激发员工的活力,解决人的惰怠和熵增,从而产生华为发展的力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阐述了,自然界不可能将低温自动地传导到高温,必须有动力才能完成这种逆转。人的天性会在富裕以后变得惰怠,这种自发的演变趋势现象并不是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改变它的。

我们组织的责任就是逆自发演变规律而行动,以利益的分配为驱动力,反对惰怠的生成。民意、网络表达多数带有自发性,我们组织却不能随波逐流。组织的无作为,就会形成“熵死”。整个华为公司就是遵循这样的熵减机制,希望通过建立耗散结构,通过战略牵引吐故,把旧的技能、旧的思想等冗余的组织吐掉;进而实现纳新:把新的开放、打破平衡和负熵因子引入进来,并以此从旧的无效走向新的有效。

用一句话来总结,熵减的目的就是“每个人在最佳时间,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贡献”。

用任正非的话来说:“战略预备队循环流动是熵减,干部增加实践知识是熵减,破格提拔干部也是熵减,合理的年龄退休也是熵减……”

任正非说:熵减的过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

人的熵减同样。从幼儿园认字、弹琴到小学学数学,从中学历史、物理到本科、硕士、博士,考试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毕业了,又要接受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挤压。熵减的过程十分痛苦,但结果都是光明的。

人和自然界,因为都有能量转换,才能增加势能,才使人类社会这么美好。

但对激活人来说,探索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做熵减就意味着要打破舒适区,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直面自己的知识老化和能力衰退,甚至要放弃很多既得的利益,这比组织的熵减更为困难,因为它触及人性弱点乃至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华为大学出版

-------以上为摘录内容--------

能看到这里的人,想必已经有所思考。

熵减是反人性的,需要打破。不管从组织还是个人,需要有一个持续的系统,像太阳那样,持续给予支援,从而保持能量的守恒。

我们坚持早起、运动,要么是受到积极影响,看见了做到的人他们的样子,激发了内心的向往,因此加入其中。要么是收到打击,身体出现信号,看见熬夜、不运动的人透支生命,内心中有一股力量让我们想远离,不沦落其中。

“改变难,还是坚持难?”

事实上,是坚持难。人脑喜欢新鲜好奇的特性,很容易让我们被新事物吸引,开启改变的步子。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去了,找不到持续激发的动力,就懈怠了。有了第一次的放下,就会经常性地停止。然后又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又寻找重新开始的机会。不断重复,在有效和无效能量里徘徊。

怎么办?如何让自己有一个自动系统,可以定期的激发能量?

我认为,可以从华为熵减学习。以下是我的观点。

第一 激发自己的精气神,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生而为人总有些东西是我们终极追求的。找到它,强化到自己的信念中去,这会使我们保持稳定的价值观。从而不会太容易被环境影响而导致较大的摇摆。

第二 吐故纳新,让自己保持好奇心和探险精神。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拥有的,是在我们活着的日日夜夜所经历沉淀下来的。因此,是主动选择经历什么,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安排,会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创造性。这也会让我们保持熵减。

第三 自我增值,选择站在不断更新的高度去和自己对话。这个高度并不是一种激昂的状态,而是有深度的,自己喜欢的成长的状态。去发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悦纳成长中的自己,享受和自己联结的感觉。

我相信,爱自己会构建一个符合上述三点的最佳熵减系统。

这也会构建一个终身成长的熵减系统。

我是爱自己的妙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