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

思维逻辑:反自我安慰

2020-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刘鸿文

我身边经历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个朋友,肚子总是疼,然后他就开始查百度,发现症状全部都吻合,吓得以为自己得了绝症,不敢去看医生。

于是就一直拖,拖了两个月之后,整个肚子涨了一圈,终于跑到医院去看病。

经过检查,只有焦虑,身体机能并没有任何问题。

三番几次的确认后,这位朋友终于放下心来,医生给他开了几个消炎药,回家吃了三四天,身体就恢复了以前的健康。

他真的得病了吗?

实质上仅仅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病症而已。

同样,我相信我们都听过一些美好的故事——癌症患者得病后,因为心态积极,最终不治之症得以疗愈。

我们来听一个经典的真实故事:

一位淋巴瘤晚期患者,经过严谨的医疗诊断后判定,最多活不过一周的时间。

但是在最后,医生给他注射了一款新药,这款新药刚刚研发出来,据说药效极好。

注射后,这位患者的淋巴瘤居然奇迹般的缩小,甚至可以起身,身体感觉十分舒适。

接下来,情节发生了奇迹般的扭转,一篇刊登出来的文献被患者看到,而这篇文献正是说这款新药十分不靠谱。

结果这位患者的肿瘤一夜之间再度无比恶劣。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医生又说我可以给你注射一款更好的药,绝对可以治好。

可是这款药依旧是之前的新药,并没有改变,但是充满希望的患者注射完了之后,居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这一次,发生了最后的扭转,美国医学界再次批判这一款药,患者心哀如死,结果几天后就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信,就是力量。”

可这并不是说劝大家得了病就只用积极地心态应对不去看医生,而是从中挖掘出一种被我们忽略的资源——“安慰剂资源”。

这个事听起来有点不太科学,甚至有点像异教邪说,咱们这么一个笃信理性科学的一个节目,总得找一找这一款资源背后力量的来源。

经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拥有一种自愈能力,简单的举一个例子:你得了感冒,即使你什么都不做,感冒一段时间内也会自己好起来。

而在安慰剂资源的加持下,这种自愈能力会被极大地放大。

同时我们看他的反面,当你“反安慰剂资源”,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第一个故事,你总觉得自己要得病的时候,你的身体就如同一些大门关闭了,无论你吃什么药,那些药都没法从大门里进来,所以怎么治都治不好。

甚至有人认为,所有的药物治疗都是“自愈能力”的辅助,如果你心哀如死,药物治疗就会变得极其困难,甚至丧失效用,而当你无比积极,就如同大门全部打开,马路四通八达,药物的效用可以发挥到最大。

人类和动物一样,体内都拥有着先天的自愈能力,而安慰剂资源就是将自愈能力扩大化的一种资源。

好,我们现在理解了先天因素,也就是人们本身拥有的自愈能力,那安慰剂资源的这个“信”的力量,是怎么样调动的呢?

简单地说,就是你得打心眼里相信。

什么叫打心眼里相信?就是从潜意识里相信。

这里面可就有学问了,举一个例子:

比如你说:“我一定要成功。”这句话其实是不成立的,甚至会把你拖入失败。

为什么?

因为你在潜意识里认为你是失败的,你才会大声呼喊我一定要成功。

只有你的潜意识里说的是:“我一定会成功。”才会真的将你拉入积极。

要和会两个字,看似相同,但是实则差别极大——要,是因为你没有,你才要;会,是因为你本就一定能达成,才这么说。

要,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会,是成功者的自信之言。

你看,潜意识就是这么奇妙,剖析到深处,你就会发现有许多语言都是在自卑者的自我欺骗。

所以打心眼里相信,是从潜意识深处相信“我会好”,而不是着急且将信将疑的大喊,我要好。

我们来给它一个定义——所谓安慰剂资源,就是人们依据先天人类机体内自然拥有的自愈能力,加持后天潜意识内的绝对相信,所产生的一种独特资源。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

人类缺不了安慰剂资源,因为信本身就是力量,虽然这件事情我们从医学事件出发,但是它却可以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有“使命”,因为丧失使命的企业往往人心涣散,当所有员工都相信的时候,就如同打入一剂安慰剂资源。

但是最后要强调的一点,一切科学性的结论必须拥有可证伪性,必须标定出适用范围。

因此,千万不要盲目积极,而是理性积极,就像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是各有其用,各有范围。

所以,不要听完这期节目,就不去医院治病,不去读书,不去学习,不去努力,它仅仅只是一剂强心剂资源罢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