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刀捅向了自己的老师,是什么让孩子变成了这样?
以前文章首发于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这两天,被一则新闻震惊了。
11月12日下午4时许,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三中高三1502班学生罗某杰因未完成作业,在与班主任鲍某交流的过程中发生冲突。
罗某杰拿刀刺向鲍某脖子,鲍某被送到医院,因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样的惨剧发生也不止一次了,2015年12月4日湖南邵东一高三学生当着母亲的面捅死班主任。
2017年3月15日湖北来凤县一17岁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拿刀砍伤老师。
每一次这种学生伤人案件一出,大家都开始从道德上去谴责,骂什么的都有,畜生,猪狗不如。
每一次谴责过后,依旧是有下一个学生去捅死老师,难怪现在有人说老师已经沦为高危行业了。
为什么这种事情一直都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吹棒唯分数论为“好学生”标准
罗某是同学眼里的尖子生,“他成绩很好,是班级第一名”。
一边是成绩优异、颇受老师喜爱的学霸,一边是认真敬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在惨剧发生前不久,鲍某还将“胡杨助学金”给了罗某杰,看似最和睦的关系,却发生了揪心的惨剧。“一个自认为爱的学生,如今却要了他的命。……
我们不禁发问: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
我们总是喜欢把惹是生非的标签贴在学渣身上,觉得成绩好的学生一定听话乖巧。
然而很多的惨案却发生在所谓的学霸身上。我们虽然经常会说:成绩不代表一切。
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告诉孩子们:成绩就是一切。成绩好得到老师优待,成绩好犯错老师也是情有可原。
同样,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成绩优异与否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从幼儿园就开始拼搏了,为了上一个比较好的小学大家拼的头破血流。
小升初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的拼搏超乎你想象。孩子们的人生被一个又一个考试划上刻度线。
孩子其他什么都可以原谅,仿佛学习不好,就是最大的罪过。
于是,成绩好=优秀,学习努力=孝顺乖巧,是否这样的等式在潜移默化中发芽生根。
“好孩子”的标准似乎就剩下了这孤零零的三个字:好成绩。
本该教孩子的真善美、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却一股脑地全部钻进了唯分数论狭隘的怪圈。
这样的思维把孩子的心也压小了,学习好可以为所欲为的思维也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漫长。
二、“好学生”更容易铸就一颗“玻璃心”
学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
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是浸泡在蜜糖罐里长大。习惯了别人叫他是“别人家的孩子”,自视清高,看谁都不习惯。
家长的苦口婆心认为是啰嗦的,没用的道理,同学之间的沟通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观点道理都是正确的,而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也是无法接受。
在这样的思维下,老师也失去了权威。
罗某杰在同学们的眼中就是有些看不起人,性格孤傲。在这些成绩好的所谓的好学生中,更深藏着一颗易碎的“玻璃心”。
学霸们仗着成绩好,开始怀揣一颗侥幸的心理小心翼翼地试探。
当他发现错误被一点点容忍,因为被重视而享受更多原谅时,他的心理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因为我是好学生,父母可以纵容我;
因为我是好学生,老师也会原谅我;
因为我是好学生,就算我犯错,社会也会对我网开一面。
当罗某杰和鲍老师因为一次小小的分歧,造成如此过激的反应也是他长期的心理缺陷造成的。
看似突如其来的惨剧,其实是在他心里已经蓄谋已久。
他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缺陷,接受不了一点点批评意见,这种孤僻的性格即使走入社会也不会有好下场。
三、校园更应该严格遵守执行力
前几年关于校园暴力的伤害事件频频发生。
于是校园加强了对社会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似乎针对社会上对于校园暴力的监管加强,而对于校园内部的管控却没有进一步执行和管控好。
2012年2月8日就已经禁止管制刀具进校园的规定了,但是这个一直都是校园事件的利器,不管是打架斗殴还是伤害老师,这种刺刀都是主角。
捅死老师的背后用的不是用什么水果刀,而是用弹簧刺刀。
虽然是一把简单的弹簧刺刀,但是要是凭着一个中学生的渠道弄到这种弹簧刺刀也是不容易的,我们生活中能接触到最好的利器就仅仅是菜刀了。
那个学生的刺刀从哪里来的?那个卖给他刺刀的那个人去哪里了,他应该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问题出现之后要是真的按照顺瓜摸藤的思路去寻找,也许会追查出更加意想不到的东西吧。
四、孩子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我们到底是想培养成什么样的下一代?
一方面我们是想让孩子考上重点名牌大学,在国际大赛中囊获奖牌无数,站在金字塔顶享受世界的喝彩声,这就是很多人理解所谓的成才。
另一方面,不少这些所谓尖子生,学霸们却一次次挥刀直指老师和班主任,拳打脚踢父母朋友。
罗某杰案件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也许他们是在学习上取得了高分,但他们不会因为考了高分就会自动学会诚实善良,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健全的人格情操,不是在课本里,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教育的核心应该首先成人然后才是成才。
所谓的成人就是健全的心智和生活方式,积极乐观、诚实善良、有完善的自我情绪管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吓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
这里的“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里健康的人。
心智健康健全才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失去心智健康健全的根基,即便成才,又如何?
思想家罗素曾言:“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是根据于外在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据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是不确切的。”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的话,那就从改变我们的心理环境开始吧。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从开学第一课开始,从步入社会开始,真善美的教育应该融入到孩子们每一天的生活中。
“成绩好”也许代表你聪明,或是努力。它也只是和善良、真诚、乐观千万个美好的特质一样,只是组成我们个性的一部分。
我们不要一味地去强调高分成绩好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品质的培养。
成才和成人不是单选题,2者可以并驾齐驱。但如果人格的完善和成才必须二选一的话,我更愿意选择成人。
高智商不等于成功,上名校也不等于就是成才,决定一个人生命质量的,不仅在于外在的光环,更有人格品质的健全。
让孩子有个健全的心智比为了好成绩而失去人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