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保瑞教授哲学经典

儒道辩证归因,以及消解的途径

2021-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抱朴讲堂泽溪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大源泉,但自先秦以来,一直存在儒道之辩,由于道家常以否定儒家核心概念立论,因此给人以儒道对立的印象。

而《庄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充满对于儒家观念针锋相对的批驳,对于儒家形象卡通式的负面勾画,因此历来被反对儒家者作为重要的理论典籍来源。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杜保瑞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国各学派之争,原因有三:一是问题意识不明确;二是体系性建构力不足;三是平等客观的态度不够。

我认为,以此三条关照《庄子》中的儒道之辩,同样适用。长期以来,不少人对于儒道仅在名相概念层面进行辩论,缺乏对于文本符合系统逻辑的诠释梳理,造成断章取义,流于空泛,且各家唯我独尊,以自己的视角解读和批判他家,缺乏体系性定位分析,各执一端,永无定论。

因此,要解消儒道之争,除了客观平等的态度,须建构一个系统阐释体系,并厘定各学派的问题面向。

杜保瑞教授的“四方架构”正是从“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四个层面建构起的中国哲学阐释系统,其中问题意识是厘清和化解纷争的关键。

美国比较哲学教授安乐哲认为,中国哲学的核心特质是“焦点-场域(focus-field)”域境结构,因此在理解中国哲学时,“我们需要尽量把正在研究的文献置入其本身所在的原文化叙事之中,让它讲自己的故事。”

为此安教授特别强调 “阐释域境(interpretive context )”理念,认为要认识中国哲学的真义,必须将其置于“焦点-场域(focus-field)”的域境中加以分析。

而杜保瑞教授的四方架构正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阐释场域(field),问题意识正是其关照焦点(focus)。

究其本,这是摆脱孤立、割裂看问题,而在整体系统中做具体分析的阐释方法,从而摆脱了类似于脱离整体卦象而抽出独立的两爻论短长的无谓争论。

杜保瑞教授认为“四方架构”本质上是人生哲学本位的形态,这和中国哲学是为人之学的特色相契合。

因此,“整个中国哲学的儒释道三家的理论归结,都是人生哲学进路的观念体系(field),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为着提出‘我应该怎么做!我要成为什么?’(focus)的人生根本问题的理论,所有‘世界观、形上学、天道论以及社会、政治、历史哲学’等的理论提出,都是为着这个人生问题的观念言说而提供理由的。”

我认为,用四方架构理论可外现为以下几个用来检验各学派的核心问题,即:我是谁?(本体);我的世界是什么?(宇宙);什么在困扰我?(问题意识);我该怎么做?(工夫);我要成为什么?(境界)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价值意识各异的人生哲学进路,从而不但可以建立起客观诠释各学派的立体架构,而且有助于对学派内部的各支流进行精细地定位区分。

在此基础上,就可对各家文本进行成系统的客观诠释,使各学派之间的讨论面向确定的问题进行,如此一来,逻辑清晰,定位明确,结论确定,纷争自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