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图鉴》大结局:生活面前,我们都是实习生

最近热门的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完美收官了。
买下日本原版版权,打着“北奔故事”为话题的《北京女子图鉴》,刚开播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紧追热点的媒体和网友们一样,一直在关注着这部剧的剧情动态。
于观众而言,在异乡打拼创事业的年轻人,希望在这部剧里看到自己奋斗的影子,聊以慰藉。而看过《东京女子图鉴》的剧粉们,则是怀着怀疑的心态对比原版和中国翻拍版“女子图鉴”,总想让两个版本的剧一较高下。
尽管观众们怀着不同的心态,或吐槽,或感怀,或热血,纷纷点开《北京女子图鉴》,一起探讨女主陈可的“北奔”人生。但是没关系,只有20集的剧集,一个月十亿的收视率和微博每日热点话题证明了这部剧最近有多火。话题,热度,足够让这部剧从现在一众玛丽苏靑春偶像剧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公众号,甚至是官微人民日报的热门评点对象。
话不多说,现在就来看看女主陈可“北奔”十年故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看客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成长分岔口,到底往哪走
《北京女子图鉴》海报刚公布的时候,着实引起了群嘲。陈可强大的c位女主气场身边,围绕着一群按照她人生出场顺序排列的性格各异,身份不同的男人们,这幅图片被网友调侃为《玛丽苏和她的11个男人们》。
但细数下来,陈可的十年轨迹中,这十一个男人,大多数只是她人生中每一个成长过程的过客。
初恋是大学同学,曾以为能和陈可一起来到首都打拼,但由于母亲病重,孝顺的他选择留在家乡,狠心和在外打拼的陈可分手。
第一次跳槽遇到了成熟稳重的上司张超,陈可谈了十年里最安稳的恋爱,享受着与成熟男朋友的小确幸。直到有一天两人渐渐发现彼此的向往各有不同。譬如:一心想要扎根北京的陈可,悄悄联系了跳槽的公司,一跃变成月薪比当经理的男朋友高的互联网从业者,明明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是陈可的行为引起了张超的不满——“女孩子,那么辛苦干嘛?”
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是陈可生日当天,张超的种种行为。淘宝买了满是线头的LV冒牌睡衣,去吃金钱豹宁可做详细的攻略吃到肚子撑到不消化等等。
成年的世界最残酷,最先认清事实的那个人最清醒,也最纠结。陈可意识到自己与张超已经再也协调不了彼此的矛盾时,她选择放手。
于是就在张超去药店买药的时候,陈可带着忐忑和遗憾,选择不告而别的分手,坐车独自回家。
十年的奋斗时光,也许午夜过后,陈可也会后悔当初放开了张超的手,也许又不会。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路走来,陈可遇见那么多人,谈恋爱,结婚,又离婚,经历过无数分岔口,最后回归到一个让人稳妥的,可以依靠的怀抱,其实她一直都在保持初心。
“我希望,未来我的老公,跟我想的是一样的。”

菜鸟借力,更好飞翔
说到异乡打拼,陈可人生的第一个导师,一定是王佳佳。这个大学都没读过的同班同学,早早前往北京打拼,在闺蜜李晓芸结婚前一身光鲜回到家乡,吸引住了陈可的目光。
如果说北京当时只是一个名词,在王佳佳光鲜亮丽返乡的故事中,陈可看到了实质性的渴望——那就是摆脱家乡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奋力争取新生活。
但是北京那么大,那么多怀着梦想的北奔一族每年奔赴这个包罗万象的城市,陈可的出处在哪儿?
聪明的陈可选择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发现并多学习身边的人的优势,融为己用,缩短自己的奋斗之程。
初来乍到,人脉几近于零的陈可,身边只有人际圈广的王佳佳是学习的榜样,于是陈可随着她串场,扩大朋友圈,结识更多朋友,因而交到了HR笨笨和时尚杂志编辑桔子;
第一次跳槽后,公司因为一款产品的案子有分歧,陈可作为小组成员,苦于产品策划没有思路,向工作经验充足的好友笨笨,桔子取经,最终得出解决方法,获得了高总的夸奖,一跃升职;
二次跳槽的上司领导顾总,生活上是陈可的人生导师,劝诫她走出与富二代于扬恋情困扰;工作上是严厉的上司,在陈可为恋情冲昏头脑,工作频发问题时及时教导,陈可因此提升了自己的领导能力与眼界,并用于自己日常工作态度中。从助理实习生被辞退时,她给对方回了一封鼓励的邮件可以看出,陈可简直就是翻版的顾总,既有柔情之心,又具备职场女性的魄力。
更别说,就单单因为某个实习生的淡妆更好看,陈可便询问对方在哪儿学习化妆技巧,得知答案后,自己私底下悄悄在某视频上自学这种小事了。
职场新人的晋级之路很漫长,许多人看到的只是成功后的光鲜亮丽,没有洞悉背后的付出以及心血,熬不过那段埋头苦干的时光,所以成功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在此,小编送给大家一段剧中的台词:
“昨天你流的汗,会换来财富。今天你吃的苦,会成为礼物。明天,唯有埋头苦干,才能昂首幸福。”

方向or选择?都重要
既然是《北京女子图鉴》,那当然是真实记录了以女主陈可为焦点扩散的身边都市女性们的成长史,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剧中三个典型的女性角色。
第一个,是女主陈可,四川籍的小姑娘,大四毕业就铆足了劲儿来到北京奋斗,第一次遇到的危机就是与同乡学长同住被惦记的不怀好意,陈可性子烈,当时就给了学长一个耳光子,随后拉着行李立马逃离了学长的魔爪。求职的路上,陈可靠着王佳佳引荐的贵人组的饭局,第一回实现了职业跳槽。但正因为贵人引荐的饭局上,看到了都市女性们作为花瓶陪伴拿到水晶鞋狼狈和不堪的一面,陈可及时调整奋斗方向。剧中的台词很好,与其靠着别人拿到水晶鞋成为公主,那不如自己实干成为女王。
事实证明,陈可做到了。尽管她在二次跳槽中,经历了与富二代短暂的恋情,堕落与迷失了一段时间。当然,陈可也曾经为了成家,在北京拥有一份真正的安全感而选择一个“妈宝男”迅速结婚,婚后婆家的斤斤计较和老公的种种不合彻底打碎了陈可对于这段婚姻的向往。陈可不顾前夫和所有人的疑惑,反对,冷静地提出离婚。与其在一段反复耗费自己的精力,不如一个人享受自在的闲适。
陈可的人生就像是新时代职场女性理想的轨道,职场上独当一面,靠着自己的实力加薪晋升,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家,单身也能过得潇洒自如;也有渴望婚姻的赤子之心,面对不合适的感情也能忍痛转身,洒泪离开。

第二位典型的都市女性,就是陈可的闺蜜,一直选择赋闲在家的李晓芸。她在大学刚毕业就早早迈入婚姻的围城。结婚前,就在婚纱店里,婆家和娘家还在为份子钱,婚房和婚车等一些列问题而在争执,谁也不甘落后。陈可面对这种状况吐槽说,听到家人说这些琐事,脑袋都大了。而李晓芸不屑一顾地回答,反正我不管,等我把娃儿一生,什么都是我的。
婚前的状况如此,婚后大抵也是麻烦重重。一个女性,一毕业就把自己封闭在家庭中,风险是非常大的。在电视剧中,我们隐隐约约可以通过陈可和李晓芸的电话沟通中,了解些许她的情况。婚后没多久便怀孕,一下子要经历女孩到妈妈的转变,将近十个月的怀孕过程,同龄人陈可在北京已经经历了跳槽等巨大转变。
不仅要面对婆婆妈妈,家庭琐事等问题,家庭主妇要面对的还有伴侣出轨风险更大的考验。同样是同龄人,陈可在离婚时底气十足,有稳定工作,可以毫不犹豫,立马提出离婚。但家庭主妇的李晓芸,在某个夜晚接到陈可打来的电话时,也许早有预感,但没有明说的陈可只是深知其害,温馨提示一下李晓芸多关注自己的老公。已有女儿的李晓芸,大抵也是隐约知道老公的那些事儿,所以在老公出轨对象来探望刚生产完的自己时,小小暗示一番小妹妹当小三的坏处。
李晓芸的那些年,我们所知的太少。婚后的生活无非就是围着家庭转,一胎生完到二胎,往后平安无事,大概也只是她睁一只眼闭一眼,不理会老公的那些事儿。也许也是自家老公迷途知返,回归家庭。
总之,要是选择了早早进入婚姻,全身投入,就要考虑好面对最终一无所有的局面,尽管家庭妇女和职场女精英,都在互相羡慕。
“回头来看大概每个人的苦楚只有自己清楚,最亲近的人说也没有资格对别人的生活妄加评论。”

还有一位特别的职场女性,姚梅。陈可跳槽后第一个结识的同事。她宁可花光自己所有积蓄,做了整容手术,做足外表功课,也懒于在工作能力上钻研,连简单的ppt都不会做。在公司打拼多年,颇有投机取巧的性格的姚梅深谙于办公室政治,在张超和柳静两名销售经理的对峙中,带动其他市场部其他组员一起支持柳静。最后柳静却败给了张超,姚梅处于尴尬的地位。
在陈可偷偷和张超谈起恋爱,拒绝了一同出差的高总的小暧昧时,高总转而让姚梅陪同自己出差,回来后破格让姚梅成为部门经理,引起所有人不满。女孩子选择了最难堪的那条路,就必须要为此承担后果,因此高总老婆大闹公司的时候,当众让姚梅出丑,狼狈不堪的她吃了不少苦头。
人生的路,很多时候只是一步错,往后的每一步,都往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陈可再次跳槽后,和姚梅也失去了联系。再次相见时在美甲店,陈可已经成为公司的一把手,而姚梅看似风光的背后,却是道不尽的酸楚。她虽然成为了美女作家,所出的书名列中文网第三,拥有着个人工作室兼私人会所。但这风光的一切,全都不是靠自己的实力获得的,写作是靠雇的枪手代笔,个人工作室和会所是靠背后的靠山投资,实则就是变相包养的“金丝雀”。
酒过三巡,姚梅说出了真心话:原来在姚梅和高总亲近的那段时候,她怀孕了,高飞又勾搭上了新来的实习生。当女孩子已经习惯了被包养,不需要工作换来的财富,快速建立起来的虚荣心再也不允许自己回到拮据的生活。姚梅哭着诉苦,结束了上一段不光彩的感情后,她又投身入下一段不能见光的感情。
已经习惯了挥霍的生活的姚梅现在被一个福建商人包养,对方投资和包装她,对姚梅的过去也一无所知,但是同样,姚梅所期望的婚姻也很难成为现实。
看完这集,同为女孩的我为姚梅深感悲凉。
同是该奋斗的年龄,女生的花样年华,没有把握机会提升自己,一开始就执着于都市繁华的虚荣心和被包养的安逸感,也就证明这一辈子就毁了。
人生做错了第一步选择,往后接踵而至的,是被物欲和无尽的虚荣心包裹下的漩涡深深困住。裸贷如此,“金丝雀”也如此。
踏实奋斗迈出的每一步,尽管曲折,泥泞,但总归平稳地踩踏在大地上,而不是悬在半空中,时刻担心类似于馈赠的财富立马消失。

子欲养,亲不待
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最怕听到家人突然打来的电话。
那像是平淡生活里的一颗炸弹,惊醒一直执着于追梦路上的我们。
我们深谙家人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但如若有一天接到突然打来的电话,一定是发生了一些难以接受的大事。
陈可如此,我们也如此。
陈可北奔十年的时光里,回家的次数寥寥可数,母亲独自在家,偶尔打来的电话,也无非是说几句嘘寒问暖,匆匆忙忙就挂了。
剧中,陈可只回了两次家,第一次是因为同事集体外出旅游,陈可没有护照,只好返乡办理。第二次是因为闺蜜告诉自己,母亲将要动手术,刚好离职的自己立马买了车票,赶回家。
母亲在医院治疗的时间,陈可因此结识了医生徐大夫。在和医生徐大夫闲聊时,陈可才得知自己的母亲之前因为脑梗住院一个月的事情,但自己母亲因为不让陈可担心,所以没有告知她。
听到这段话,陈可眼睛红了,我的眼睛也红了。
龙应台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大多数父母在我们选择奋斗的年纪,留在家乡,成为我们稳妥的安居所。他们也许独自一人在家,面对自己的是电视机上嘈杂的欢闹声;他们也许相伴一起,慢慢悠悠地在傍晚落日时分,相互搀扶散步聊着我们儿时的糗事;更或许他们在手机上一遍遍刷着我们的朋友圈,期待着自己手机享起悦耳的铃声,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
尽管想念,尽管惦记,他们总是不愿意过多打扰子女的生活。
父母和子女一辈子的缘分,能互相陪伴的时间却不多。他们已经陪我们长大,我们却不一定能有足够的时间陪他们到老。
所以,倘若有空,我们是否也能在闲暇之余,少刷一晚的抖音或者综艺,打开微信,或者拨通他们的电话,和最亲近的家人们唠唠嗑,听他们说说心里话?

《北京女子图鉴》已经收官,陈可又迎来了新的生活,但看客一场的我们生活还在继续。
陈可就如你我,奋斗在异乡的年轻人之一。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敢去想十年以后的生活呢?相信观众一场的我们,心里都有各自的答案。
电视剧可以玛丽苏,可以现实,也可以轻而易举收获一个happy ending,但我们不能。
如果透过陈可的十年人生,提前反思我们现如今的生活,那也是值得的。
未来一切都是未知数,正是因为对未知的期待和渴望,我们才选择出发,前行。
既然如此,那就朝着自己想去的地方继续走吧,坚持自己的选择。
尽管在生活面前,我们只是实习生。

我是柯小西,一枚爱分享,爱生活的小文青。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给我留言或点赞哦。同时,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柯小西,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