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第226天】格物致知
从小听到大,糊里糊涂以为自己理解了。但活着的乐趣是总能发现自己不知道、却很愿意去探寻的。
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到的一切,和所谓自认为已经知道的那些,并不会直接带给我们快乐。除非我们利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生活的品质,以及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等等。
因此,现在我的认识是,“格物致知”,应该是我们一辈子的好习惯,只要我们还有心求真,有心向善。
其实,它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
“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另一本儒学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获取知识,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少时读来,真心晦涩难懂。直到接触了王阳明后来,发展出的知行合一,突然开了窍。同时,深感“格物致知”,加上“知行合一”,便天下无难事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学习驾驶的过程,要学习汽车的原理,学习交通规则,通晓了有关的技能,然后开始付诸实践,这是格物致知。而从新手到老司机,便是知行合一。与此同理,我们要学习一门外语,掌握一项技能,或是研究一个课题,其实通通离不开这这八个字的精神支撑。
我觉得“格”字用得格外好。曾经工作过的大数据公司,为了开发一个城市人口数据动态分析产品,就用到了网格化思路,就是将一张城市地图划分成边长500米的正方形格子,然后对格子里的人口移动设备进行追踪和标注(PS:当然一定是合法的追踪与标注),使用单位就可以点击地图,看到关心的变量呈现出来的结果和趋势,以针对这个结果进行更为科学的决策。这便是物理上的“格”。
同样思路,当我们走进一个新的领域,在一个新的岗位就职,则一样可以用“格”的思路快速提升认知效率。也就是说纵横交错,不漏不重,即可最快达到这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然后进行这些知识的应用转化,即致知,也就是规律的提炼。好比行政人员想尝试销售岗位,销售经理想转行人事管理,乍听是不容易的。可一旦懂得万事万物皆可被“格”,剩下就是去按部就班地行动了。
当然,总有人做得好,总有人怎么也做不好。原先我只能说出,因为他勤奋,因为他聪明之类的表象原因。但现在,我其实相信,人与人的差别,正是在“格”不“格”与“行”不“行”上。似乎有点绕,格不格,就是愿不愿意去把一件事的本质用最笨却最有效率的方法搞清楚,行不行,就是搞清楚了本质,愿不愿意身体力行地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所学。
一辈子,就是格一生,行一生。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