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第三部分(八)-(十六):在婚姻中坚持做自己

2020-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琴弦月色hq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杨绛先生在婚后依然坚持自我,不断精进,不依附于任何人。婚姻不是人生的束缚,不能放弃自我。要想从婚姻中获取幸福,首先要找回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苏菲玛索说,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优雅到死,不能让婚姻将女人消磨得失去光泽。

杨绛在清华借读期间,曾因为心疼爸爸年纪大了,负担重,不愿意增加他的负担,而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韦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杨绛在1935年7月嫁给钱钟书后,并没有做全职太太,而是随钱钟书一起到英国牛津求学,可是牛津的学费已较一般学校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的费用也较高。假如我到别处上学,两人分居,就得两处开销,再加上来往旅费,并不合算。

杨绛的爸爸已经得了高血压症。那时候没有降压的药。她离开爸爸妈妈,心上已万分抱愧,又怎能忍心再向他们二老要钱?她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安于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Bodleian)自习。

在旁听过程中杨绛虽没有功课,全部时间都可自己支配,她也未有丝毫的自我放纵。她为自己定下课程表,认认真真听课。课余时间就去图书馆看书,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努力把欠修的文学课程一一补上。

除了看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书,杨绛和钱钟书还到藏书丰富的市图书馆借书看,那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他们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典以及诗、词、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反正不愁无书。

杨绛生完女儿后也没有停止学业,便和丈夫钱钟书一起做了巴黎大学的自由学生——两人虽然在巴黎大学交费入学,却只按自己定的课程读书。

1938年,杨绛才回到国内,便担任母校振华女中在上海分校的校长,负责筹建分校的一切事宜。同时,她为了养家糊口,还给广东富商家一位小姐做家庭教师,教高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常常一早出门,要到吃完饭前才回家,女儿钱瑗则主要由她的父亲帮忙照看。

珍珠港事变后,孤岛已沉没,振华分校也解散了。杨绛接了另一个工作,做工部局半日小学的代课教师,薪水不薄,每月还有三斗白米,只是校址离家很远,饭后赶去上课,困得在公交车上直打盹儿。

钱钟书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还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脩,他显然最没出息。为了补贴家用,杨绛业余编写剧本。《称心如意》上演,她还在做小学教师,这一切都是为了柴和米。

杨绛在嫁给钱钟书之后,物质生活始终算不上富足,但她始终对婚姻生活保持热情,便是因为她在结婚后,也依然坚持工作和阅读,从未停止过追求自己的梦想,更不会让丈夫来控制她的人生。有了孩子之后,也会努力想办法协调家庭和事业,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一段婚姻里,可以做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即使在时间的长河中褪掉情丝,也可以让彼此的感情保鲜。因为相处不累,所以才可以继续,因为在一起舒服,方能实现亲密关系的恒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