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著易有苦衷 至今被误解
周文王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易经》的?文王著易,是因为感悟到人类社会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为什么易经从一诞生,就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甚至成为算命的工具?
商朝本来也是很好的朝代,最后到商纣王暴虐。周西伯,即周王文,很得人心,有宝贵的人生经验,把它整理出来。在命在旦夕时,吃纣王用他儿子肉做的包子,是为了顾全大局。
文王在牢里写易经,写经文,把他人生累积的宝贵经验,透过64卦卦爻,每个爻给词句来说明,成为今天的《易经》,又称《周易》。
八卦,在伏羲时,是无字天书。是周文王使其注上了文字。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但是他也替我们创造一个叫留白性。
在字里行间,留着很多可以拐弯抹角的空间。他写完以后,你改不了。后人非常尊重周文王,他的经文大部分传下来了。
那文王著易有什么作用呢?每个卦,给它一个卦名,然后给它一个卦辞,来解释这个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都很费心地把它注解,给它一些爻辞。64卦下来依然完整无缺,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非常地难得。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周武王说:人为万物之灵。他讲这句话,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他知道父亲周文王把《易经》写下来,主要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里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易经的宗旨写出来,讲出来,一直传到现在。
“人为万物之灵”,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万物之灵,就是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既然是人,就要觉悟,要拉开跟动物的距离,因为什么,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之间唯一能够帮忙天地来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动物。这是我们的责任。
文王这部古经是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时代,迷信那么深厚。所以周文王才会用卜筮的形式来写爻辞,有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替《易经》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孔子《论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都在讲这件事情。当时孔子是有教无类,会那么用心地到处去普施教化,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识不普及,智慧未开。你要他听懂道理,相当困难。
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非常普遍的,而且一直用到现在的,就是祭祀,拜祖宗。历史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神在。这是儒家非常看重的“敬”字。
我们现在要来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易经》,敬字非常重要!我们要恭敬,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智慧,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视。
大家对孔子是非常恭敬的,孔子让我们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不是害怕他什么,而是你敬重他,才能从他学到一些道理。
《易经》很不幸地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你如果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真是太幸运了!(曾仕强《易经的智慧》圆明笔记之六)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