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取得皇位的?
康熙晚年出现了诸多皇子争皇位的局面,至少涉及了九个人,民间习惯称之为“九子夺嫡”。
这个过程开始于康熙的皇太子胤礽被废。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早年康熙非常疼爱他,给他请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大儒,下了很大功夫培养他。等到胤礽日渐长大,康熙就把一些政务的处理权交给了他。
太子掌握权力以后,慢慢变成了一个政治寡头,政治寡头就是掌握政治资源的少数人。胤礽既然掌握了权力,他就可以用这个资源来和官员们交易,一是能挣到好多钱,可以花钱享乐,二是靠这种方式结党,给自己找一批支持者。
他已经是皇太子了,将来整个国家都是他的,为什么还要拉帮结派呢?
《雍正传》中曾提到早年有一批大臣支持康熙的长子,结成了一党,觊觎着胤礽的太子位置。为了对抗威胁,胤礽肯定也要结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胤礽一旦介入政治,就必然要从康熙手里分走一部分权力,提前尝到当皇帝的甜头,权力欲就会越来越大,就会继续要求分权。而通过结党来扩大势力,就是分权的资本。
对于皇子之间的争斗,康熙还是站在胤礽一边的。康熙二十七年,大臣明珠被罢免,这是皇长子集团的代表人物,可以说这是康熙直接帮太子打击了竞争对手。
而一旦涉及自己的权力,康熙就没那么客气了。当时还有一个大臣叫索额图,是胤礽的叔姥爷,也是太子党的首脑。他帮胤礽制定了好多制度,让太子享受的待遇直追康熙,甚至还想谋反,扶太子上位。康熙就把索额图圈禁起来了。虽然没波及太子,但父子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互相怀疑、防备。
这就导致了康熙晚年两度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公开的理由是太子不听祖训、性格有缺陷等等,实际上是发现胤礽要谋反,就打掉了威胁自己权力的人。
康熙与太子之间的隔阂,给了其他皇子觊觎皇位的机会。当时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胤禛不是最突出的皇子,康熙的第八、第十四等几个儿子都比他有影响力,尤其是皇八子胤禩,在大臣中的人望很高。在第一次太子被废时,康熙曾要求百官推举新的太子人选,结果胤禩获得了高票。这让康熙既惊讶又害怕,怕这个人脉广泛的儿子成为新威胁,所以疏远了他。
那么胤禛是如何获得康熙看重的呢?因为他从小在皇后身边长大,康熙对他比较了解。而冯尔康等学者的著作则认为,胤禛善于揣摩康熙的意思,总是刻意迎合父亲,博得了康熙的好感。且表面上和兄弟们保持友好,私下里却也结党,把自己的门人比如年羹尧等都安排在了重要的岗位上,培植势力。至于政务处理,胤禛讲究的是严刑峻法,提倡以威权来管理,做事比较务实。这可能也对了康熙的心思,因为史料记载,康熙曾告诉大臣,自己会选一个“坚固可托”的人继位。什么是坚固可托呢?就是性格刚毅,能托付大事的人。后人认为这说的其实就是胤禛。
总之,胤禛的八面玲珑加上政务才干,让康熙越来越重视他,比如在康熙的最后几年里,许多重大的祭祀活动都是由胤禛代替他去的。
1722年康熙去世,胤禛继位,就是雍正。很多人说雍正继位的过程有嫌疑,但是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雍正合法继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要知道康熙晚年,腐败丛生,朝廷上下为争夺皇位的事情牵扯了很多精力,国力渐衰,清朝确实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治理。所以雍正继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九王夺嫡的过程太艰难了,这给了雍正很大的刺激。登位不久,他就设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就是在生前秘密指定一个继承人,写好诏书,找个地方封存起来,除了自己谁都不能打开,将来自己过世,诏书会宣布继承人是谁。
这等于是宣布了对皇权的绝对掌控,谁也不要惦记,除非我死了。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立太子,不会出现有人与皇帝争权的现象;二是防止儿子们像自己那一代一样,兄弟相争,不干正事,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对雍正日后推行民生政策而言,这一制度排除了很大的政治干扰。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满人早期的政治形态里,首领是由实力强大的族长等人选出来的,且不能擅自指定继承人,因此带有原始民主的性质。
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后,曾让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民主色彩。而到了雍正这里,指定就变成皇帝一个人的事情,谁都不能给意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制度。
而且雍正没想到的是,正是他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乾隆,一继位就推翻了他的很多政策,并且利用高度集中的皇权,为自己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行了很多方便。比如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就是个例子,有的仗可以不打,皇帝非要打,也没办法,把国家的经济都拖垮了。而且也就是在乾隆时期,由于政策的放宽,让雍正一直避免出现的腐败、官商勾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清朝的衰败也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