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本书】《AI未来进行式》

【基本介绍】
《AI未来进行式》,作者李开复、陈楸帆,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28.1万字。
李开复(1961- ),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开发出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98年加盟微软公司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长,2000年升任微软公司副总裁;2005年加盟Google任中国区总裁;2009年离职,在北京创立技术型的风险投资机构----创新工场,并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3年进入AI大模型领域,带队创办新公司“零一万物”并任CEO。
陈楸帆,从谷歌离职后转身成为科幻小说作家,并多次获得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殊荣。
2018年,李开复出版了《AI·未来》一书,详细阐明了在数字时代,激增的海量数据将如何推动AI的生态循环,美国和中国将如何共同引领全球AI革命——美国主导AI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中国则会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及海量数据,探索出更多的AI落地场景。
2022年,李开复和陈楸帆合著《AI未来进行式》。这本书试图将虚构的叙事与非虚构的科技评论完美结合,展现20年后也就是2042年被AI技术深刻改变的人类社会图景。李开复坦言,他们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用一种坦率、客观、建设性的方式,描绘在时光隧道的另一头可能发生的AI的“真实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李开复先描绘一幅“技术蓝图”;随后陈楸帆设计、搭建与技术分析相关的虚构人物、场景和情节;最后李开复对故事中的科技内容进行主题化的技术性解读,并对该章主题技术所引发的人类社会变革加以深度探讨,提出他的见解。
陈楸帆说,”对于我来说,科幻小说的最大价值并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好问题,而且也尽可能地给予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回答,因为书中的设想不仅构建在对当时最新AI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而且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推演它在20年后将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全书共有10章,讲了10个故事。前7个故事选取了7个技术日新月异的具体行业,描绘了与之相对应的未来AI应用场景,后3个故事则侧重于AI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例如传统行业面临的失业潮、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被创造出来从而导致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保护个人隐私与享受技术便利之间的取舍等,以及这些社会问题中所隐含的人性“拉锯战”。
全书目录如下:
第1章 一叶知命。解读了什么是深度学习,它在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深度学习带来的问题。
第2章 假面神祇。解读了什么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其应用及基础等。
第3章 双雀。解读了自然语言处理NLP,NLP应用平台,NLP是否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或成为通用人工智能。
第4章 无接触之恋。解读了数字医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市场和消费级市场、AI时代的数字化工作等。
第5章 偶像之死。解读了什么是元宇宙、XR技术及其挑战、XR技术普及背后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等。
第6章 神圣车手。解读了L5自动驾驶将带来的影响,以及阻碍L5自动驾驶的非技术性难题,包括职业淘汰、伦理道德、法律问责、公众舆论等。
第7章 人类刹车计划,解读了量子计算在安全领域的应用、自主武器的利弊、如何解决自主武器带来的危机等。
第8章 职业救星。解读了AI将如何取代人类员工,从事哪些工作的人不容易被AI取代,如何化解AI时代的人类工作危机,迎接AI新经济以及制定全新的社会契约等。
第9章 幸福岛。解读了AI数据的去中心化vs中心化,与隐私保护有关的监管机制和技术方法等。
第10章 丰饶之梦。解读了可再生能源革命、材料革命、生产力革命,稀缺时代与后稀缺时代的经济模式,丰饶时代的货币制度及挑战等,作者还试图回答“丰饶时代之后,会有奇点时代吗?”、“AI的故事会迎来一个圆满的结局吗?”。
【撷取摘要】
1.
《一叶知命》展示了象头神保险公司所使用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力量。公司会通过用户界面上的“金色小象”,时不时地向用户推送美妆、服饰、餐饮方面的打折信息、优惠券,以及投资建议。每当纳亚娜根据“金色小象”的推荐购买商品、阅读财务资讯、进行网络交友时,象头神保险公司都会收集到相应的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自身的AI系统,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
深度学习是一种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完成自主学习的软件技术。这项技术在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近几年,在大数据和大算力的条件逐步成熟的情况下,深度学习才得以发挥出排山倒海的威力。如果把算力比作AI的引擎,那么数据就是AI的燃料。2022年智能手机所拥有的算力,已相当于196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时所用电脑算力的数百万倍。而2020年的互联网数据量几乎是1995年时的1万亿倍。
深度学习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在所有信息的特征中找到微妙的组合,对组合特征中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做更深层的洞察,而这个过程是人类无法理解、无法做到的。
在互联网之外,深度学习触手可及的下一个行业是金融业。比如故事《一叶知命》所描述的保险公司,因为它具备同互联网公司相似的便利条件:拥有单一领域(保险业)海量的高质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与业务指标紧密相连。
2.
机器“电脑”和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提升机器“智能”的最佳途径是开发通用计算方法,如深度学习、GPT-3。在数据持续增加和算力持续升级的基础上,这些通过计算方法会使机器逐渐变得更“智能”。
深度学习最终是否能成为通过人工智能,在各个方面都足以与人数智能相提并论?这也被称为奇点。作者认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在2042年发生。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有许多尚未解决的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比如如何赋予AI创造力、战略思维、推理能力、反事实思考能力、情感以及意识。这些难题至少需要十几项类似于深度学习这种量级的技术突破。而在2042年之前,出现十几项这种量级的技术突破的概率极低。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开发适合AI的、实用的应用程序上,并寻求人类与AI的良性共生,而不是纠结于基于深度学习的AI能否成为或者何时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的问题。作者还建议大家不要把人工智能视为AI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过度痴迷和追求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这样一种观点:只有人类才是智能的黄金标杆----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恋倾向”。
3.
AI在教育领域最需要挖掘的潜能,就是为未来的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就像《双雀》故事中所描述的,每个孩子都可以有一个亦师亦友的“AI伙伴”。
在AI赋能的学校和课堂,人类教师将主要承担两个重要角色。一是做学生的个性化人生导师。二是对AI导师、AI伙伴的工作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及指导,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灯塔。
就像《双雀》故事中的孤儿院院长金妈妈,当她发现双胞胎兄弟金雀、银雀彼此之间渐行渐远时,就请煊修改两人的AI伙伴阿托曼、索拉里斯的底层代码,搭建了一个隐秘的通信协议,让两个AI伙伴保持联系,最终使金雀、银雀重新走到了一起。
4.
元宇宙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
随着VR、AR、MR、AI、5G、云计算等技术成熟度提升,元宇宙有望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其中以XR硬件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栩栩如生的虚假内容,提升虚假内容的沉浸感和交互体验,被称为“元宇宙的入口”。
2021年基于AI技术、对XR(VR/AR/MR)的开发和使用,人们迅速熟悉了“元宇宙”概念。这也让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称从Facebook改为Meta,并亲自说明,“元宇宙为下一个前沿领域,就像我们刚起步时的社交网络一样”,同时,腾讯公司也宣布正式布局元宇宙。
作者预测,到2042年,计算机视觉技术将能够实现把真实场景中的对象一 一分解,帮助MR理解真实环境中的所有物体,再遵循自然规律在场景中添加任何虚拟对象,这样,整个场景便不会有任何违和感。就像《偶像之死》中,博嗣能够自然地出现在爱子家的厨房、健身房,东京街头,甚至还能与爱子对视,让她害羞、脸红。
如今的用户一般是通过手柄来操控自己的XR体验。未来,眼球追踪、运动追踪、手势识别、语音交互将成为更为主流、更一体化的多元操控输入方式。
作者预测,除了娱乐方面,XR技术在模拟训练、远程培训、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将大有可为。比如,在教育领域,XR可以化身虚拟老师,带孩子们穿梭历史长河----回到上亿年前的中生代看恐龙,穿越秦朝“亲眼”见识甚至“亲身”参加建造兵马俑的壮观工程。
如果把AI比作“点金手”----让数据“活起来”驱动智能化的社会,那么XR的魔法就是“乾坤袋”----从我们的眼睛、耳朵、肢体,甚至是在大脑中,收集难以计数的高质量数据。当这两项技术相遇擦出火花时,人类将有机会穷尽人类体验的各种可能性。
作者说,到2042年,人类的大部分日常工作和娱乐、生活就会充斥着虚拟技术的身影。但XR技术有两大挑战:祼眼显示和脑机接口。如果说祼眼是XR最自然的信息“输出”接口,那么最自然的信息“输入”方式就必定是脑机接口了。到2042年,祼眼全息的效果仍然不太可能比得上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的XR技术;通过脑机接口来强化人类的梦想,也不太可能在2042年前成为现实。
5.
《神圣车手》的故事发生在斯里兰卡。20年后,自动驾驶技术正处于从人类驾驶员切换到全AI驾驶员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有着动作大片节奏感的故事中,一名电竞天才少年被招募进了一个神秘项目。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根据AI参与驾驶的程度,将自动驾驶划分为六个等级:L0 “无自动化”的人工驾驶→L1 “人类不能放手”的辅助驾驶→L2 “人类放手”的部分自动驾驶→L3 “人类移开视线”的有条件自动驾驶→L4 “人类放松大脑”的高度自动驾驶→L5 “不再需要方向盘”的完全自动驾驶,无论车辆处于何种环境,都不再需要人类驾驶员参与驾驶操作。
作者认为,要加速L5进程,更有效的办法是大胆改造现有的城市道路及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嵌入传感器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增强版城市道路”;把一座新城市的道路规划为两层——一层供车辆通行,一层供行人通行。在升级后的增强版城市道路上,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与真实环境的信息流能做到无缝通信,因此可以实时调度车辆,就像《神圣车手》里所描绘的,能够避开跑马拉松的人潮、飞驰的救护车等惊险场景。
当出现了AI无法完美处理的状况,比如,在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瞬间,自动驾驶车辆该何去何从?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立即“召唤”一位专业的人类驾驶员来接管车辆,实施远端代驾。这就是故事《神圣车手》中恰马尔所做的事。
6.
在《人类刹车计划》故事里,一名科学家在经历了一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家庭悲剧后,开始利用量子计算、自动武器等突破性技术作恶,对人类进行史无前例的疯狂报复,策划了“人类刹车计划”。
对于人类来说,每一项全新的突破性技术,都宛如“薛定谔的猫”,既可以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也可能沦为潘多拉的魔盒。是善是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操控技术的人。这就是《人类刹车计划》想要讲述的原则。
量子力学原理,主要包括量子态叠加和量子纠缠原理。态叠加原理指一个量子比特能同时处于多种可能状态。换句话说,量子比特会“分身术”,几个量子比特就能同时处理海量的计算结果。量子纠缠指两个量子比特无论相距多远,都会保持联系——一个量子比特的状态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量子比特,就好比一对存在心电感应的双胞胎。
当搭载4000个逻辑量子比特(和超过100万个物理量子比特)的超强量子计算机出现,届时它将如故事《人类刹车计划》中所描述的那样,有能力破解如今的比特币密钥。
作者预测,到了2042年,量子计算将有80%的概率进入实用阶段。如果这能够成真,它带给人类的影响将会远超AI。
7.
《职业救星》的故事,是基于20年后AI取代人类员工的场景展开的:从建筑业到金融业,AI在各项工作中无所不能,甚至掌握了判断人类员工是否胜任的聘雇权。
如果20年后,《职业救星》中的就业情形真的发生,那么上班族该怎么办?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能够做些什么来预防潜在的失业潮危机?
这个故事想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AI时代,是否有足够多的工作需要人类去做;有没有必要设计一些纯“虚拟”的工作场景,使失业者有机会再次获得唯有通过工作才能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即使他们并非真的在创造实质性的效益。
比起失去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更为不幸的是失去人生的意义。AI的广泛冲击会使人们开始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生而为人的意义。就像《职业救星》主人公所说的,“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意味着尊严、成就、自我价值。也许他正是被那种无力感击垮了,再也站不起来了。”
作者建议把“3R”作为人类应对AI经济变革的途径,即二次学习(Relearn)、二次定义(Recalibrate)和二次复兴(Renaissance)。所谓二次定义就是对一些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重新进行定义。比如,医生的职业角色被二次定义为“关爱型医生”。
作者分别绘制了智力型、体力型工作被AI接管的二维图。


作者提出,①有不少人类的工作是AI难以胜任的,特别是那些需要创造力、复杂工艺、社交技巧以及依赖人工操作AI工具的工作。比如帮助老年人洗澡的护理工(敬老院陪护)的工作,不但需要社交技能,还需要灵巧的肢体技能,因而更适合人类。②随着财富的增长和寿命的延长,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性工作将成为社会的刚性需求,其重要性与需求量都会水涨船高。③人类将与AI达成人机协作,AI负责定量分析、成果优化和重复性工作,人类按其所长贡献自己的创造力、策略思维、复杂技艺、热情和爱心。
8.
《丰饶之梦》故事中描述了未来社会的两种货币:一种是钱,其重要性日益减弱;另一种是代表声誉和尊重的价值的新货币,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作者认为,在向丰饶时代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将面对三大挑战:①企业会想尽办法规避稀缺性逐渐消失所带来的影响。利用稀缺性依然存在的假象,进行饥饿营销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②经历一场彻底的金融改革。所有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银行和股票市场,都需要重新设计甚至被取代。③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如果这场变革最终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引发了社会动荡、阶级分化,甚至革命。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契合人性的全新的经济模型,而非始于贪婪的恶性循环。
【阅读感受】
AI的故事是攸关人类未来的故事。
有预言家预测,奇点时代将在2045年到来。所谓奇点,就是AI全面赶超人类智能的时刻,并且AI将从人类的手中攫取对这个世界的控制权。
乐观也好,悲观也罢,我们必须足够努力。只有足够努力,我们才有可能有机会去和AI联手,才有可能在未来谱写人类与AI和谐共生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