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能臣到奸雄

2017-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怅然自失

以下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对于曹操,我们多多少少都会了解一些,他也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吧。这位曾经雄踞北方,千秋万代的魏王,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的,在正史记载,野史传说,小说演义中,他的形象是极其复杂的,正是如此,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如果从《三国演义》中来判断,曹操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毋庸置疑的“奸雄”形象。

  在演义中,曹操是以一个正面角色登场的。在他年少轻狂,血气方刚的时候,就惩办了触犯夜禁旁人不敢招惹的蹇硕的叔叔,已经小有名气了。汝南的许劭曾定下这样一句评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想是没有人一开始就想要成为奸雄的,曹操也是一样,他也想成为一位青史留名的能臣。所以,在董卓进京,扰乱朝政,飞扬跋扈的时候,群臣无不咬牙切齿,却因惧其势而无可奈何。唯有曹操,挺身而出,以借刀之名,借机行刺董卓。很显然,就算行刺成功,曹操也不一定能够逃的出来,所以我觉得曹操这时应该是没有顾及性命的。然而刺董失败了,曹操从京城捡了一条命,逃了出来,回到陈留,招募义兵,发放矫诏,召集诸侯,会盟酸枣。但那些诸侯打得是“匡扶汉室”的名号,却暗地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迁延日月,保存实力。曹操是真的能够希望借此剿戮国贼,救赎日薄西山的汉王朝。所以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时,天下振动,正是一战而定的时候,曹操独立率领本部军队追击董卓,却被事先所设下的埋伏击溃,险些丧命。当曹操满身血污地回到大帐内,看到其他诸侯仍旧在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这时候已经明白,已经没有人再惦念着汉室的兴亡,汉室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也不是能臣所能够治理好的,凭他一己之力,是不能够力挽狂澜。在那个枭雄四起的时代,若继续他的能臣之路,等待他的将会是消亡。所以说“时事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如果不是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曹操。

  在公元196年,李傕,郭汜之乱时,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趁机迎立太子。在其他诸侯的眼里,汉王朝已是名存实亡,天子就是没用的累赘,他们宁去争夺一块传国玉玺,也不愿拥有一个活生生的天子。曹操没有这样认为,他觉得迎立天子后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卓远见识被证实,迎立天子后,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那些诸侯不得不在名义上向曹操俯首称臣。

  曹操曾下《求贤令》以表自己求贤若渴,无论地位多么卑微,甚至有过犯罪前科的人,都可以被任用,只要有才能,都可以被举荐。《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表达自己渴求包揽天下人才的愿望。曹操对用人之道也是入木三分。比如毛玠以清廉公正著称,曹操让担任选拔官员的工作,选出的官员都是清廉正直之士。满宠以执法严格著称,曹操让他掌管司法,所治理的地方纪律严明。唯才是举使曹操招揽许多人才,助使自己完成雄才大略,任贤使能也是曹操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曹操的奸诈也是名不虚传。在曹操得知陶谦的部下杀了自己的父亲,把矛头指向陶谦,大肆宣传要起兵为父报仇。这是为了使自己能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义出师兼并陶谦的势力。曹操征袁术时,军中缺粮,士兵抱怨,曹操却借用监粮官王垕的首振住军心,致使王垕含冤九泉。曹操欲试探朝中百官哪些忠于自己,哪些忠于天子,于是邀天子于许田围猎,借天子弓箭射中猎物,纵马向前欣然接受群臣齐呼万岁,引起汉室忠臣不满,借此判断众人立场。曹操的奸诈气息暴露无疑,但正是他的奸诈,巨大的保全了他的利益。

  曹操是不可一世的奸雄,是千秋万代的魏王,是名义上汉家的臣子,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从割据一席之地到统一整个北方,与同时代的其他诸侯相比,他不像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决;不像袁术目光短浅,天性骄肆;不像吕布暴而无谋,善战无前;不像刘表外宽内忌,胸无大志。他有着超乎常人的谋略和才智,使得人尽其用,货尽其才,立足于不败之地,驰骋在乱世的疆场上,就像陈寿对他的评价那样: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