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众的迫害
01
前几天看了《罗辑思维》“庸众的迫害”那一期,讲了计算机大神、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的故事,图灵在破译密码学方面具有超人的天赋,二战期间,协助盟军破译了德军的密码,加速了二战结束的进程,拯救了无数生命。
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图灵爆得大名,当然在青年时代由于出色的数学天赋早已身名显赫。不过,图灵是一位同性恋者,一次他的同性恋伴侣对他的住宅实施了盗窃,图灵因此报警,然而在审讯中警方得知了图灵是一位同性恋者,结果可想而知,图灵被送上了审判台。
要知道这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要坐牢的,如果时间再倒退100年,同性恋在英国是要人头落地的,等待图灵的是两种结果,要么坐牢2年,要么荷尔蒙疗法2年,图灵为了不中断手中的研究工作,接受了荷尔蒙疗法——射了2年的雌性激素,这是一种何等的屈服,这对图灵身心产生了巨大的伤害。
之后不到2年,图灵自杀了,那是一个早晨,人们在卧室里发现了已经僵硬的图灵,旁边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经过化验,苹果上含有剧毒的氰化物,那年他才42岁,至此一颗巨星就此损落。
02
图灵的死与那一次被判为同性恋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我们也知道2015年,图灵已经得到了英国女王的赦免,恢复了名誉。但是如果没有那次判刑呢,要知道图灵自杀时才42岁,我们无法得知以后图灵还能干出哪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据说后期图灵已经将兴趣转移至生物学,说不定某些只言片语可以引起当今生物学的轰动。
但是这是如果,事实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包容图灵这位大神。之后的平反也是经过很多人多年的努力得来的。图灵的死跟庸众的迫害离不开。我们总说体制迫害这样的天才,但是要知道当时最后判定为同性恋的可是那些陪审团成员,这些成员并非是体制中的统治阶级,他们是普通的群众啊。
一个新的角度就是平庸的群众(庸众)迫害了那些大神、那些天才。
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些人,或许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我要你怎么样你就要怎么样,或是应该像我想象的那样活着,其他的活法那都不是活法,而且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活法,开始谴责谩骂,后面就是迫害了。这就是庸众的迫害。
看似为你好,口口声声总是为你好,但是实际呢,总是想方设法来迫使你就范。其实很多事情真的是当事人的自由,多少位大神都陨于此等迫害。天津港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就在马云的微博下,要求马云捐款,说你都是中国首富了,总要捐点。一学生毕业想留在北京从事自己喜欢的软件开发工作,父母非要孩子回家做一个公务员,不然就到孩子的单位里闹,最后迫使孩子回家当公务员。这些都是庸众的迫害。
03
当时我听了这一期节目,马上想到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成为庸众,有没有想要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有没有总是在强有力的手段迫使孩子在自己设计好的道路上行走,不能走偏,更不能走失。
然而十分不幸,我自己就是一个庸众,至少目前是,虽然不能说完全是,但是有时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这样一个判断的标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没有挖掘出大神级别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包容、理解、欣赏,当然这样大神级别的孩子总是有其他方面比较明显的缺陷。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孩子什么都好,加上存有某一方面的天赋,谁不轻易喜欢,谁都是赏识大师。而我说的是,日常生活中你已经难以忍受,但是某一方面拥有天才搬的禀赋的孩子。
04
那我该如何改变呢。
首先,是学会“漠视”。
其实大多数天赋异禀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上是很难作出较大改变的,有时一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他的习得方式了,比如有的孩子是动觉学习者,他是要不断动来动去才能学得进去的,你会不会惊奇的发现有的孩子上课坐没坐像的,你感觉他没有认真听讲,你抽他回答问题,他又是对答如流的。动来动去已经是他的学习方式了。
漠视并不是不管,不是放弃,而是把我们的焦点聚焦在孩子的天赋上,引导孩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天赋上。漠视也是一种保持冷静的方式,不要轻举妄动,孩子外面不良行为你越干涉就越厉害(当然指那种严重行为不良,程度轻一点的可以干预),你越干预他就越来劲,你都成了他行为反复发作的提醒灯了。
再次,是多一把尺子去衡量。
一般的孩子有一般的尺子,大神级别的孩子就有大神级别的尺子,一般的孩子如果用大神级别的尺子去衡量,孩子吃不消,勉为其难。大神级别的孩子用一般的尺子去衡量,孩子容易平庸,容易落入俗套,那股灵气会被抹杀。一个孩子上课的内容全会了,已经是融会贯通了,已经对于老师讲得不敢兴趣了,但是老师还是强调你要好好听了,但是他真的不想听了,如果真的这样,那就上课单独给一些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吧,那就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吧,那就索性自己看书好了。一个孩子打篮球打得出神入化,你非要将其禁锢在教室里,以学习更加重要等理由不准孩子去打球,孩子只会更加想着球场。但是难就难在大神级别的尺子怎么找啊。我想找不到具体的,尊重,顺势而为总行吧。
最后,自己要修炼等级。
遇着天才级别的孩子,虽然现在自己的才能也就这样了,但是要记住,学习的状态不是静止的,可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可以有许多途径实现突破的,并非说,我要向某一个具有超强天赋的孩子靠,比他更加牛,只是我在面对更多优秀的孩子的时候,仍然保持一种学习向上的姿态,不至于在孩子眼里,老师是一个平庸者。但是其实,更加重要的一个思维就是,我应该向那些孩子学习。
时至今日,我所理解的教师角色,首先应该是学习者,再是思考者,最后是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