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他们的桃花源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21人  玩光的小孩

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关于这个人做的这件事,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上午集市没有开门,我就先去了村里。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友人恰好要去集市,本来以为就这么擦肩而过了,他又折回来。

只听背后悠悠得来了一句,“要搭车吗?”。不好意思,我第一时间想到小时候看的恐怖片,那个倒垃圾的老婆婆慢慢转过头来,“收垃圾吗?”,脸上的笑容一模一样。我的小心脏啊~定神一看,这不那谁吗。我就上了他的红色三轮车,那只车在哪它就在哪的狗子瞟了我一眼,继续飘荡在风中,干。

后来我回去的时候,那只狗子独自一狗在路边,和那辆红色三轮车,在那冷风吹啊吹啊的下午。友人去集市了,就是那个要坐两小时公交才能到的集市。所以狗子是在——看车,容我扶墙笑会儿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厚道啊。

不好意思,受几位神棍们的影响,逗比风格又出来了。话说我到了他帮愚公看的院子门口(愚公呢是之前我找的沙发主,不过我没去住,废话有4块钱一晚上的青旅住啥子住),门口两棵古树上一个简易的树屋,嗯,真的是很简易,会被蚊子咬死的那种。但我还是好想爬上去玩过家家啊~

不过今天要说的都跟这些没关系,这两货都不在家。愚公对面的房子有个洞!洞里住的就是桥本爱了(小森林女主角),呸,是陶公,因为他喜欢玩泥巴,呸,是传承正在遗失的传统手艺——土陶!

反正我就是这么从洞里钻进去了,不,从敞开着的大门走进去了。当然是非常礼貌有素质的询问过了才进去参观的,陶公正在吃饭,我就愣愣得看着一屋子的土陶。空气好安静,他问我吃饭没有,嗯我说没有,有剩菜吗?(我是真的饿了~)陶公笑了笑,没得。没关系反正我一天一个窝窝头就够养活。

一聊才发现我们有好几个共同友人(如果听说过名字的也算的话),几年前的大理聚集了一群有趣的灵魂,一群敢说敢做敢玩的人从天南地北来到这里。整整行为艺术,搞搞文艺报纸,唠唠政史哲理,把文艺两个字玩到极致,有点魏晋南北朝的风流意思。

一位友人说,大理没有变,只是有些人散了,有些圈子散了。但是她没变,因为她从来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猜出来她是谁了吧?

现在的大理为什么乌烟瘴气了,陶公说啊,不仅是盲目开发商的原因,还有盲从游客的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们要不买,也没那么多五颜六色的淘宝店,也就不会有清一色的嘈杂店面。

但是啊但是,桃花源终究是会被发现的。

还好啊还好,他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

携妻女一砖一瓦得打造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院,入眼一个隔断的一窗半墙,露天棚打造的唠嗑茶房,几个陶罐顶着一张厚门板就是茶几。没有一个玻璃器皿,清一色质感醇厚的土陶茶碗。往左便是一个土窑,就在边上玩泥巴,有很多专业的器具。往楼梯上去还有一个玻璃阁楼,用细竹围起来。主房保留着老房子的框架,改造成日式般的宽敞透亮。阳光可以直照到屋子里,推开橱门,孩子在台阶上扑着蝴蝶。篱笆上的草帽被清风吹得摇摇晃晃,牵牛花攀着篱笆肆意生长。冬天烧着炉子也不冷,烤着面包红薯和土豆玉米,吃着自己种的菜,一壶茶,一双人,足以慰风尘。

陶公就过着这样的日子,一年付小几千房租,有太阳公公付电费。带着学生们体验自然美学,玩玩过家家。有什么毛病去种种地就好了,矫情惯的。我想起我的大伯,一个白白瘦瘦的高材生勤勤恳恳得种了几十年的地,一干就停不下来,一天不去田地就浑身难受。长年累月,他晒得黝黑,身体更加消瘦。脸上的笑容却丝毫未变。

我跟陶公接着说,真羡慕城市里的生活,羡慕他们朝九晚五的生活,不用晒得黑黢黢(可以在体制里自由自在的,还有那么复杂的空气可以呼吸,有嘈杂的声音丰富耳朵,有打满农药的有机蔬菜可以买。)你我只能老老实实得做个农村人啊~两人哈哈大笑,不能太过分了啊,后边的不能说。

说到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说慈善,我双手赞成陶公这个说法,不是被救助者需要,而是那些布施者需要这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鱼的觉得自己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被强制性给鱼的只会想要得更多,因为人心的贪婪永远填不满。授人以渔的又不是真的授了渔,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打造了一个鱼竿子。盲目得破坏了别人的因果和福报业障,给自己挂上一个大善人的名号。(原话我忘了,这里只作个比喻)

陶公对于女儿的教育非常注重,他本身也注重天人合一之道。孩子就应该在自然中长大,从自然中学习。当然,不只是孩子,大人都是孩子,要从孩子身上学习。他陪伴着女儿长大,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陪伴,而是真正精神上的陪伴,在这个崇拜物质世界的时代,精神粮食严重流失。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陪伴与爱。

他还要建一个集自然农耕、传统手艺和绘画图书的美学馆,从此不必跑去看景点,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论男女老少,在美学馆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地。他推崇的理念是从自然本身发现美。

陶公平淡得说着,我沉默不语,弱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撞击,幻想着有朝一日人人安居乐业,有志者游四方,无志者也无忧的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不是饥荒年代,没有人吃人的乱象,比这更可怕的,是人心吃人心。是什么样的教育让这个世界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即便抛弃大自然,也要拥抱那不属于自己的财富。

曾经听过一句话,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光是触及边缘就已震撼非常。

那么陶公就像是在边缘一点点捡起流失文化的拾荒者。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喜可悲。

邻居大婶又送来些菜,隔壁大姐带着孩子来串门儿,一只大狼狗好奇得在门口望着。

陶公拿着两个捏好的抽纸盒去找龙窑,一成片的窑,足以容纳几千个陶罐。老人是村里仅剩的手艺人之一,半年捏出的陶罐,18个小时烧完。大的有一个成年人半身那么大,老人钻进窑里摆放陶罐,陶公在窑口帮忙。我愣在一旁,几千个啊!

友人说我来得很不巧,在遇到陶公之前我也这样觉得。

之所以叫他陶公,还因为他让我想起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有一天我想静下来做一件事的时候或许会回到这里来,改造一所老房子,和邻居们唠唠嗑,吃着自己种的菜,做着喜欢的事,晒着太阳撸着猫狗,偶尔三五朋友来小酌几杯。举杯邀明月,把酒话家常。

临走时,他送我一个陶杯,我怕给摔坏了没要。只帮共同的友人带回一个,连夜送去,她正在灯光下慢慢得修补着一个古老的陶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