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3》,浮躁下的平和
在看《少有人走的路》第二本书时,一度是对精神的折磨,在最后的阶段,我不太读的明白,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还是坚持读完。
看这本书,更多的是内心的活动,时而感到迷茫,时而困惑,时而感到内心的平和。
在这一场场内心活动的作用下,我又感觉没有读过这本书一般,对于看过的内容鲜有印象,只是,那种忘记,书中也有解释,说明了对于问题的解决。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对于自己的罪恶感,毕竟不能选择忽略,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也没有具体的回答,正如人生路的确没有特定的公式,只能靠自己的选择和反省。
而我同时意识到,我的症状一点一点的,无声无息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心情,但我却觉得感谢它,因为这些症状,我才从之前的自以为是等等,到现在有所成长,或体会到生命的奇妙,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而这一点反而会更加让自己痛楚。症状的出现警醒自己的良知,让自己不能为所欲为,却也因为约束,我感受到了人之常情,人应该所遵循的东西。
有时候真的会痛苦到“生不如死”,会感受到漫长岁月的折磨,但是,我知道,这是噩梦,也是机会。有时候忘记也不归为一种幸运,而记住是为了往前走,记住生命中的美好,一些过往的不美好的记忆,或许也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的无知,提醒自己不应该懈怠,提醒自己要乐观,从而彻底的忘记。
有时放松的心情会有助于治愈,只是我才明白,不需要给自己太多包袱,充分利用好现在,就是最好的结果。心情不是为了过去而郁郁寡欢,不是为了未来而焦虑不安,这些糟糕复杂的心绪,只有活在当下,才会得到缓解。我们无法忽视问题的出现,无法忽视自身的痛苦,而将问题具体化,并一个个解决,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害怕的,并不是真的怕,只是在逃避糟糕的感觉,那就让它出现吧,出现了问题,才不会痛苦于潜意识的召引。
面对外界,首先要自己内在的和谐,如果自己不爱自己,怎么爱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面对流言蜚语,如果不坚定自己,就会被沦为流言蜚语的牺牲品。所以,找到自己的意义就在于使心灵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