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人焉廋哉?温故而知新!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0:孔子说:“分析其动机,观察其行动,了解其态度;人能藏哪里去?人能藏哪里去?”
有人问孔子,怎样看一个人的好坏呢?怎样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心是藏不住的,我们要从三个角度去看一个人,也就是分析他的动机(使命)、观察他的行动(愿景)、了解他的态度(价值观)。
视其所以:看他作事的方法是什么?是拉帮结派、行贿受贿、敲诈勒索,还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呢?
观其所由:看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动机是什么?是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私欲,还是为他人,为社会?
察其所安:看一个人安住的的点在哪里?也就是他做什么事的时候是最满足最开心的,他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其实就是看这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喜欢和什么人混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夫子说的这三点,真的是客观又全面的。但是反观自己,之所以遇人不淑,实际上是有太多的主观内心戏,因为将对方幻想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与之结交,加之信任。可实际上,客观事实是不以个人意识为转移的。而这种思维习惯的根源,在现在看来,实际上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又太想获得成功的捷径,导致轻易相信他人。看似悲哀,实则也是成长的历练吧。
而且,看一个人好坏,我们并不能只看他对自己怎样,而要看他和其他人是怎样相处的,这才是一个人的真实常态。我甚至真的听到过,“看一个人不要看他对别人怎样,就看他对你怎样”这样的毒鸡汤!因为一个人的本性是无法掩饰的,即便在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对你好出了天际,你觉得一定是遇到了天赐的贵人。可是,其背后真实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看到了吗?你到底有什么资本,值得获得这样的恩宠?你到底做了多大的努力,才抱的住这样的幸运?
当他人的目的达到,亦或是你的利用价值耗尽,如同被丢掉的破抹布,形容的就是自己了。这,献给在爱情里迷失方向的人们,也献给不求上进却总是等待救赎的人们。
2.11: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你再学习过去学习的东西,然后能够发展出一些新的想法来,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就是倡导我们,要做一个传播者,去影响更多的人。但是,不要只做一个传声筒,而是要不断温习,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去传播给更多的不同的受用者。
看到这句话,我好嫌弃自己不求甚解的愚知。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学到的含义大概是:复习旧的知识,自然就想去了解新的认知了。这句话虽然有那么一点点的道理,但是一直觉得怪怪的,所以也是无感。今天才知道,这句简单的话,原来是这样的含义。
“温故”之后可能有三个结局:一、稳固而不得,自己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啥意思。二、温故而有所感,感觉有道理,有所得。三、温故而知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能力的时候,证明自己吃透了这个东西的。一旦吃透了,可以为师矣。
那么今天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扎实温习学过的旧知,我们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一及十。只有把知识学透,才能更好地运用。
这通过今年一年的每日听书我就有很大的感悟。刚刚开始听书的时候,感觉知识如泉涌般袭来,渴求的欲望即想要都吸收,但的确能力有限,所以当时也焦虑过,着急过。但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坦然,因为我发现,其实很多书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如果把一本数读懂读透,那么再读相同类别的书,接纳吸收也会很快了!
那么“温故而知新”呢?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学习方法吧。尤其是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的信息铺天盖地,接纳信息的渠道多了,人也变得焦虑且不知所措了。但实际上,真理都是一样的,对于一门知识,只要我们找一个切入点深入进去,就能得到真知。发展出新的想法来,实际上就是通过“知识内化”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学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运用出来。
而且,教是更好的学。教学相长,也是这个道理。
尼采说:这个世界上所有好的东西,都是慢慢得到的。所以,不疾不徐,慢慢来。这也是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