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式写作和自我暴露的艺术
Victor是好报写作营里默默跟我结成对子互评写作的人。我们聊得不多,但只言片语中,有遇到同类的感觉。
昨晚报大人在群里讲的喷射式写作的好处,我很认同,自己常常就是因为想要把文章写得漂亮、完美而无限拖延下去的类型。
Victor自称是右脑型人,写文章没有逻辑性。于是我建议他参考意识流的写法,可以写他画画时的意图、感觉、想法,配上他的画,一定很有吸引力。
但Victor告诉我说:
好像感觉不喜欢太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内心想法也很多,有点自我矛盾。
他的回答击中了我。这,就是我在十多年前停笔的原因之一啊。
于是默默分析了自己和喷射式写作的关系。
报大人讲述了自己在一段时间里采用了喷射式写作的体验,我很能懂得这样快速写作可以冲破意识的阻拦,而得到新鲜创意思想的道理。
我们的意识,往往由于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而选择把很多想法、感受、情绪给回避掉。这种转移和回避,好处是我们不用面对那些让自己难受的批判,直面它,有时是恐惧的、不知所措的,所以选择忽略它。
但这样做的坏处是,这些想法感受和情绪,不断地被压抑、遗忘,日子长了,它们会在心理上造成淤堵,然后外化为身体上的疾病。
当我们选择把这些私人非常独特的东西回避和压抑掉时,也往往容易错失我们人格和心智里最有活力和创意的那部分。所以,报大人讲的喷射式写作让他得到个人写作中最有创意的部分,对写作者来说,真的是一个可以借鉴的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我也非常欣赏报大人直面自己、强调真实的写作态度。
然而,二十几岁时的我,和现在的Victor,为什么不想要喷射式的写作呢?
我回想自己当时停笔不写的状态,是因为那时的喷射式写作就是真实无比,写的都是给自己看的东西,但问题是,全部是感觉和情绪。
我曾经看过一部杜拉斯的意识流小说,名字不记得了,那里面的流淌的各种想法和情绪,很能应和我年轻时的状态,迷惘、困惑、忧郁、焦虑、患得患失……
我记得,最后我丢开那本书,也厌恶自己写的东西跟她很像,太压抑了,太多愁善感了,都是情绪的碎片,让人喘不过气来……
多年之后,在学习心理学后,我知道了人对自己身上发生的某个事件会迅速形成自动化的反应,通常分为三类:情绪的、行为的和生理的。而在这三类反应中,会产生哪些具体的后果和呈现,受我们大脑中很多信念的影响。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年轻时的我和Victor,属于容易把关注点放在情绪感受这方面的类型。它们太真实了,而且跟我们自身的隐私事件密切相关,如果是对外发表的内容,相当于主动暴露自己的隐私与脆弱面,这会给本来就内倾倾向严重的人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很佩服报大人的勇气,他写了很多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及成长经历中经受的困惑迷惘的感受。直面它们,需要巨大的勇气,而发表它们,更显示着报大人不惧社会评价的勇猛。
但对很多人而言,公开发表这些,是会带来反噬效应的。
我跟随台湾老师学习性心理,在台湾参加过团体心理小组,和心理学同行交流,得到一个很有趣的认知对比。大陆的听众和学生,在公众场合是非常不惧自我暴露的,常常会在很大的场子里就开始讲述自己非常私密的困惑,以求得老师的帮助。但台湾的团体分享却非常谨慎,成员间愿意开始分享,需要带领人非常大的创造安全氛围的功力。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我在团体小组中想要分享时,老师拦住了我,说了一句让我回味了几年的话——太快的分享,会伤害你,我想保护你们每个人不要在这种分享中受伤。
是的,今天的我,能够比较深地理解这一点了。咨询师的自我暴露,需要专业上的考量和拿捏;而普通人在写作上的自我暴露,要考虑这些分享,以后会不会伤害到你自己。
在上一个写作营中,我见过鼓励别人写自己身上创伤事件来吸引眼球的言论,我很想写一篇关于不恰当的自我暴露会带来伤害的文章,但一直还没找到合适的语言和角度、事件来写。
觉得这一次,我还是没找到。但想提醒Victor和许多有类似想法的人,你们的感觉,没有错。写作可以是公开发表的,也可以是非常私人的。我们应当把这两种写作作一个区分,当你处于私人写作的状态,喷射式写作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愈作用(但也要注意过分在情绪中沉溺,最好有专业的咨询师陪伴和指导);但公开发表它,请慎重。
言犹未尽,今天就写这么多吧。
另,报大人的文章,我看得不多,但我猜,他的一部分文章是把关注点放在事件、观念、行为上的,它们具有普世性,所以非常有价值。这也就是我重新捡起笔想要达成的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