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连载就爱看连载道学•国学•养生

【连载9】《道德经》笔记 第二章

2017-03-25  本文已影响7人  卓晓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

天下之人如果皆知某事物是美的,那就往往意味着它不美了;都知道某事物是好的,那就往往意味着那不再好了;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这些都是人发明的相对相生的概念。总是这样。

所以圣人无为清修,推行超越语言的教化;不想去开始什么;不想去占有什么;有所为也不以为如何,修成也不自居。只有不自居自是,才不远离“道”。


评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当唐代优雅的仕女们为了保持丰腴的身材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尽情追求以胖为美的时候;她们哪里想得到,今天的女性对肥胖的厌恶几乎达到病态的程度。

当今天的女性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而“饱一顿饥一顿”、竭力减少卡路里的时候;她们哪里想得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心目中的美女大多丰满到痴肥的程度。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延生》已经发福,提香的《爱与美的维纳斯》患有严重肥胖症,鲁本斯的《披着毛皮外衣的维纳斯》急需进行抽脂手术。

当世界都在为某种潮流而叫好时,往往也意味着这种潮流即将过时。

今天的时装潮流更是如此,当季流行的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过气的往往不再流行,甚至显得丑陋。

当一个物种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到堪称完美的时候,这个物种只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最善于生存的。一旦环境有变化,它那完美适应原有环境的进化特征,将给它带来毁灭。

比如完美适应青藏高原气候的耗牛和藏獒,到了平原地区却反而难以不适。

在全球气侯变暖的今天,首先面临灭顶之灾的,恰恰是那些最善于适应寒冷气侯的顶级捕食动物。比如北极熊。

所谓“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相生而言,人们称之为二元对立。

凡此种种二元对立,是我们思维模式抽象出来的结果。

抽象也就意味着从众多事物的个性中抽象出共性,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极端化,这就是第一节所说的“以观其徼”。

我们生活在自身感官和思维创造的表象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二元区分式的。我们所认知的表象世界和世界本体是两回事。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区分,天然形成了主体与客观的认知鸿沟。

从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辩证的看待福祸得失。

但我们真的变得辩证起来了吗?

黑格尔是辩证法的大师,谈起哲理来已经深奥到让一般人望而却步,可翻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常常让人发笑。

当他谈到中国时,他说:

“秦始皇创立了农奴制,他将战争掠得的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土地上的居民也就成了农奴。在他面前,所有人都是卑微的,因此这很容易使中国人自暴自弃,这种自暴自弃使中国人的道德状况很败坏,他们以撒谎、欺诈著名,朋友间相互欺骗都是正常的。”

“《易经》……中国人试图用巫术来解释偶发事件或现实,这表明他们没有精神性。”

“中国人也有哲学。他们承认的基本原则是‘道’,即一种理性,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人尊崇。”①

《历史哲学》中类似的笑话不时在书中闪现。

辩证法的大师尚且如此,遑论他人。

这种渊博深刻与狂妄自大常常可笑的集于一体,生动的提醒我们日常感官和理性的有限。


评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何为“无为之事”?

就是静坐内观、清修证道,开启更高的意识维度去体验终极的实相。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感性认识是由于外物的影响作用才产生的。人们只能认识外物作用于感官时所产生的现象(表象)。人们承认了现象的存在,也就必然承认作为现象基础的“物自体”存在。

他认为人不可能超越感官去认识物自体,物自体对人来说,永远不可知。

按照日常意识去思辨,的确不可能认知物自体。

但东方的神秘主义找到了一条反其道而之的路。

道教、佛教都采取了内观的办法去越超物与我之间界限:静观-去除自我意识-达到心物一元的境界-体验物我合一的终极实相(道)。

在康德看来,由于外物对感官的作用,人们承认外界物自体的存在;同样理由,由于内部情况,人们也必然承认主体自身(灵魂)的存在,由此类推,人们也必然承认作为一切现象总和之根据的最高存在体(神)的存在。

在道家看来,作为终极实相、万物本源的道,正是创造一切的“神灵”。

不言之教又是什么?

有人说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是一种和“言传”相对的“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的人格力量和示范作用可以影响他人。

但这个世界上坏榜样一点也不比好榜样少,坏榜样比好榜样更加注重“身教”而不仅仅靠“言传”。

比如:小孩子很容易把老师、父母等长辈苦口婆心的教诲当成是耳边风,可长辈不好的言行,却很容易影响到小孩子。

小孩早上吃鸡蛋。爸爸想考考儿子,便问他,什么东西会生蛋?

小孩答:鸡生蛋,鸭生蛋,鹅生蛋。

但爸爸不满足,一个劲地问,还有什么会生蛋?

儿子被问住了,想了一会儿回答:“妈妈也生蛋!”

妈妈目瞪口呆,爸爸“啪”的一声打在儿子脸上。儿于不服气,嚷着说;“你们常常骂我笨蛋,我不是妈妈生的吗?”

这就是家长坏榜样的例子。

老子的“不言之教”和他对大道的体验是一致的。大道是超越语言的,只能体验,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

“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

自古以来,修行者都强调“证道”,靠的是实际投入到修练中,开启自我意识的更高功能,去亲身体验证实。

道教、佛教都需要花时间去静坐修练、自己去体验证实,这就是不言之教。

语言的讲解,能起到路标、地图的作用,而要到达风景美丽之处,需要亲自前往。

老子在第一节已经讲了,他体验的道,语言无法描述,他的修练,需要达到意识空无的境界;在第二节,老子用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来进一步说明。


与孔子比较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如果人民没有信仰,那不知道会怎么样啊。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小车没有车轴,车子怎么能行走呢?

评注:一般将“人而无信”译为“人没有信用”, 但这一节在《论语·为政第二》当中,不妨理解为“人民没有信仰”,或者从政者没有信念。

孔子对一般所说的信用是有所保留的,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只不过是牛皮烘烘的小人。(注解,参见三十八章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注解:

①引自《历史哲学》、黑格尔著,北京出版社,P53、53、54。


附录:老子之道与西方哲学比较之一

一般所说的“道”是规律、道理、理论。

但这些都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抽象出来的事物之间的部分的联系。

我们所认知的事物的联系和真理,是有限的,是局部的。

老子所说“道”,是一种新的意识层次对宇宙本源、存在本体的认识。

在这种新维度中,西方哲学所说的主体、意识都消失了,东方哲学称之为心物一元。

正因为老子的道,是在更高意识维度体验到的存在,它超越了意识与物质的二元区分。

这就把很多人搞糊涂了。因为老子在书中似乎一会在讲抽象的意识和道理,一会在讲修炼和体验。

其实老子的道,从根本上就超越这种二元区分。

可以把老子的“道”,近似理解为“绝对真理”。

所谓绝对真理,就意味着全部的真理、就是对全部因果和联系的认识。

但我们似乎只能认识到的局部的真理、相对的真理。

如果有人说他能认识全部的真理,我们会觉得他在吹牛,他以为自己是上帝或神吗?我们的科学发展到现在,也只能认识十分有限的范围的规律,如果有人说自己认识到全部的联系全部的规律,我们当然觉得他是吹牛。

但局部的真理能称为真理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真理”之所以被认为是“真的”,就是因为“真理”不断满足了我们实践的效用。

我们嘲笑古代人眼中的“真理”,在我们看来,古人以为是“真理”的东西往往只是种“迷信”,比如古人认为放血可以治疗疟疾。比如古人以为“天圆地方”。

今天的“真理”在未来同样也只是一种种引人发笑和叹息的“迷信”。比如我们今天用放射线治疗癌症,我们以为是科学,但它实际上也只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的方法。

所谓“科学真理”,是被人发明出来的,它的真实性完全来自于我们使用的效果和感受。

实用主义者认为“有用就是真理”,“科学就是解决问题”,而且现实来看,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因为即使绝对真理存在,人却不可能理解和掌握。

但老子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是“上帝”观念的来源(第4章“象帝之先”)。

不但如此,老子还详细的在书中描述了他“体验”到的这种“道”。

他把这“道”描写成一种“东西”,他说这种东西虽然我们平时的感官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但通过我们的某种修炼,我们可以直接体验和认识它,而且可以获得更高智慧。

可能在老子之前,修道之人就已经通过各种静坐或冥想,或是某种神秘的方法去达到这种新维度。

老子是在周朝天子图书馆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在实证修练后将其传播到民间的人。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希望突破现有认知模式的局限,希望通过某种新的方式超越人类认知的局限,获得更高的真理,突破这如同幻梦的思维囚笼。

老子的指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并提出认知方法:即通过“为道日损”的办法,达致更高层次的存在。

将老子与现代西方哲学简单比较一下,有助于理解。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

“思维的唯一功能在于确立信念”;

“一切人类知识,直至科学的最高成就,都仅是我们天生的动物本能的发展”;

“人的行动的信念不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上的,它仅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即是在应付环境中建立起来的行动的习惯”;

“认识的发展过程不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而是‘怀疑-探索-信念’这三个环章的不断循环”;

“科学精神要求随时抛弃与经验发生冲突的信念,不应该有过分的自信。今天你相信的东西,明天就可以完全不相信它”;

“科学理论对自然描述的精确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或概率的”;

威廉·詹姆士则认为:

“有用就是真理”

“我们今天只能按照能得到的真理去生活,并且准备明天把它叫做是假的”;

“善恶与真假一样亦是主观的,因人的需要而确定的。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今天它有益于满足人的需要,今天它是善,明天它有碍于满足人的需求,明天它就是恶。没有永恒的道德原则”;

“宗教也是一种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

杜威认为:

“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设的真理的尺度”;

“工具本身是无所谓真或假的,它只有有效或无效,恰当或不恰 当,经济与浪费之别”;

“道德…是…应付环境的工具”。

老子认为想通过形而上的辩证思维去把握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

后来的西方哲学大体上没有超出皮尔士等人的范畴,

比如罗素相信所谓“真实”,只是人类的一种感觉,所谓真理,不过是将基于生理的感觉(经验)套用在了一种人类对世界的解释系统上,是一种幻觉;

“必然性只一种动物的‘原始信念’”;

“我们永远都不能证明在我们自身之外和我们经验之外的事物的存在”,而“物是感觉要素的复合”是无可怀疑的。

波普尔认为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凡是不可证伪的都是非科学,比如宗教神话或某主义。宣称自己是科学真理的主义,事实上都是不入流的伪科学。

而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科学只是一种“范式”,他说:“范式”不是别的,它是一种“信念”,就象宗教信念一样,这种信念使科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一种“虔诚的狂热”,想把自然界“强迫纳入范式所规定的思想框框里去”,从心理角度说,科学是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信念;从理论和方法说,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共有的“模型”、“框架”。)

和西方哲学相比,老子不是要讨论形而上的问题,他反对的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本身。

和西方哲学相比,老子谈的是开启人类自身意识的新维度,维度提升了,一切皆不同。

作者:熊川

作者首次连载,文章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我的简书或者微信公众号:xiaohuazhu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