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动物园》: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魔鬼与我们同在
作为年少成名的侦探推理小说鬼才乙一的又一经典著作,《动物园》以其行文的冷冽和平静吸引了无数读者。
惊悚却洁净的字句,温暖与寒意同时交缠,令人安心却更愁怅。
连贯全书的十一个短篇故事天马行空,蒙太奇的手法串起世间百态,而乱中存共的,是这十一类人物教育观念的缺失。
比起动辄用大笔墨渲染恐怖场面的推理小说来说,乙一更懂得,真实的恐惧来源于内心深处。
于是他将制造压抑与恐惧的任务放在了描写人物心理上。
01 家长情感投射不平衡的扭曲心态
“妈妈之所以打你,是因为你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 。”
在《小饰与阳子》中,作者描绘了深受母亲溺爱的小饰与时刻处于欺凌状态的阳子,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样都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来的生命,小饰与阳子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一个受尽宠爱,活泼自信;一个却缩在角落,忍受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欺凌。
“我后悔自己被生到这个世上。
我爬上大厦的屋顶,攀上铁丝网,迎着强风,一边流着鼻水,一边犹豫要不要往下跳。”
明明在同一屋檐下,父母不公平的待遇催生出两个性格完全迥异的产物。
一边是万家灯火中幸福美满的剪影,一边是阴暗湿冷处遍布臭味的背影。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不光是受虐者的性格异位和心理扭曲,还会增长对比方的不正常心态与行为美化。
来看看小饰后期的言行举止:
将阳子约出,当着同学的面要求阳子吃掉自己以及同学的剩饭。
“你每次都会吃我吃剩的东西,对吧?这两个人不相信我的话,干脆让她们亲眼确认好了。”
由于家庭教育和家长情感投射的不平衡,处于这种氛围的孩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
而家长对这种变化的不作为,最终也导致了阳子害死小饰并逃走的悲剧命运。
02 夫妻感情不合所造成的情感障碍
吵架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人与人接触,最初并不是严丝合缝的,只有一次次的磨合沟通,才能形成一个合力的圆形。
夫妻间更是如此。
但绝大多数夫妻在产生矛盾时,将锋利的刀子扔向对方,且并不顾及孩子是否在场。
而长辈们关于“父母离婚后你跟谁”之类问题的追问,则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心中的恐惧与阴影。
在《远离的夫妇》中,作者塑造出了一位因父母争吵而精神失常的孩子。
“爸爸生存的世界与妈妈生存的世界交接之处,唯有我独自飘浮着。”
因为听过太多次父母的争吵,以及在争吵中不断提及的“离婚”、“你就当你爸爸/妈妈死了吧”之类的话语,故事的主人公逐渐产生了幻觉。
他将自己与现实环境剥离,完全活在了那个“有了爸爸就别要妈妈”的世界里。
从一开始的惶恐、无措,到因为受到父亲的挨打,下定决心远离拥有父亲的世界。
故事主人公的选择含蓄地影射出现实中离异家庭孩子的真实心理写照。
让孩子选择父母的问题本就可笑,更何况这提问者来源于问题本身。
从牙牙学语到建立自己的三观,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和影响程度间接决定其世界观的建立。
正如文中的主人公一样,三观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完全凭借自己一时的喜恶来决定整个家庭,甚至自己一生的方向。
姑且不论成年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困难程度,把这种需要当事人双方去冷静平和解决的问题,抛给孩子,就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不理智和缺乏思考。
从这个家庭氛围中走出来的孩子,不论往后受到的教育多么优秀,得到多少宠爱,他的心里都会存在着一块关于童年的阴影。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也正如《远离的夫妇》中的主人公一样,因为出于对父亲的恐惧与缺乏认同,导致他在感知上彻底屏蔽了父亲,接受了心中对父亲“已经在车祸中身亡”的设定,最后留下心理咨询室外父母悔不当初的背影。
03 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现如今,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各大教育辅导机构可谓是吃足了时代红利。
它们纷纷打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规划人生”等口号,试图用这样的迷雾吸引新手父母的钱包。
而父母也不惜一切倾囊于机构,自己不会的没有关系,学校会教的;自己解决不了的没关系,学校会教的……
殊不知,最好的教育应当在家庭中。
无论在学校和书本中受到多么完美的教育,孩子的第一表演与观察室永远都是家庭。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舞台,一旦这个舞台与学校搭建的发生分歧,他们内心的选择永远倾向于自己看到的。
书本上的东西那么远,而真实的魔鬼就在身边。
《动物园》这本推理小说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展示作者烘托恐惧的绚丽手法。半平静半冷漠的笔法背后,是作者近乎残酷的剖析:
对,这里,就是这儿。看到问题的根源了吗?可是等你看到的这一刻,你就再也摸不到它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