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需求和体验都需要被看到

2024-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施吉涛

再聊一下匮乏感吧,最近观察小孩子,有一些发现

  譬如说侄儿,上大班,我们买零食水果吃的时候,他会一直默默的吃,不停的吃,感觉像是一次要吃个饱,吃一次顶几天这样的状态

  也许还有一点是因为磨蹭,做什么都慢吞吞,但确实能从行为中感觉到一种 欲望的“匮乏”

    以前是他爷爷带,爷爷不吃水果,偶尔会给他买一点零食

  到了这里后,我们根据习惯买零食,水果,还有自己家的超市游乐场也有很多零食,玩具

  但管理的严格一些,担心吃太多零食不吃饭,还有垃圾食品影响其味觉,肠胃,身体健康等

    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他们依然存在“匮乏感”

    也就是“穷”“稀缺”正常想法得不到回应

  长期压抑比较糟糕,要么降低本来的需求和想法,要么有机会就放肆的去吃,去购买…

    再继续深究,才发现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观念作怪

    昨天提到的是我们经验和观念被孩子们归为“老古董”了,大体如此

  然后就外甥,上二年级了,最近放学就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泡面吃,之前习惯性的去管,去说教,现在开始尝试放任了

    人生,对我们来讲,就是体验的总和,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当这部分都被压制,严格管理,约束就会非常糟糕

    就像我们老看到很多城市的神经科常爆满,大部分患者都是小朋友一般

  小时候放牛,我们通常会把牵到坡上(草原一类的),小牛犊子会一天又一天自己欢快的奔跑,然后健康的长大,不需要如何管理,我们只需要维护好草场和避免其跑到悬崖边就好了

看到一个长辈讲的故事,70-80年代,小时候非常期待有喜事和朋友拜访,他们会带糖果糕点

  但家里面是这样管教的“家里穷,以后也买不起糖给你吃。你吃过这一次,就尝到了糖有多么好吃,但以后再也吃不到了,会让你更难受,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吃,不吃也不会想。”

      后来,家长的方法见效了,就算长大后,对零食糖果小吃都不喜欢吃,就算吃了也会有一种负疚感

    整个人很多事儿都是一种收缩的状态,我无欲无求

    这不是那种高人境界,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而是把作为人基本的体验和yu望等剔除了,塑造成了一种病态的扭曲的人生

    就像长辈的故事,其实后来物质丰富了,糖可以吃到牙齿腐坏完都吃不完

    对于侄儿和外甥,我们其实啥都不缺,每天都在进货,零食玩具饮料等,也很容易就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匮乏感也会一点点消除,还会偶尔给他们讲这些事业产业是怎么挣来的

  最后讲一个偶遇的故事,某次和前女友p去看书,在亭子旁边遇到一女孩,夸了一句p非常温柔,然后就聊起来了

    知道了她才满十八岁,父亲就带着去酒吧喝酒,给她讲,这是社交生活常遇到的场景,可以在他们的陪同下先了解一下,也可以看醉酒百态,有机会也能见识到人性

    其他地方譬如商业谈判,如何做成一件事,一个项目都有让其参与

    所以尽管还没进社会,但很多事儿,都已经能独立操盘,处理得非常好了,这部分是精神和经验体验到富足,比物质富足更好

  那个女孩,自信,独立,大方,开朗,知道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以前说穷养,富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的条件,就是满足其基本体验需求和成长的养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