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殷商兴亡
一、成汤革命
商代开国之君是成汤,商是夏的诸侯国,汤为商侯时,正逢末代夏王夏桀暴虐无道,汤开始准备灭夏。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39783/f116a404c661ade2.png)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 (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 ,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 (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 ,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左相钟虺和右相伊尹联手辅佐商汤,策动诸侯叛夏而归商。夏桀得知商汤在扩大势力,囚禁了商汤,仲虺和伊尹搜集和很多珍宝和美女献给夏桀,夏桀贪财好色,释放了汤。商汤更加坚定了灭夏的决心。公元前1600年,商汤举兵伐夏,鸣条之战中,商汤打败夏桀,将九鼎搬到了夏王都。古代国灭则鼎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正式灭亡。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宁陵县北),保障商都南亳(山东曹县南二十里)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今滑县东南)、顾国(今范县东南)、昆吾(今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二、周族崛起
盘庚时期,商王朝已经内忧外患,国力衰微,盘庚决定迁都到黄河以北的殷。在公元前1320-1300年间,盘庚迁到了殷。史学上,以盘庚迁殷为分界线,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商后期也叫殷商或殷代。
武丁时期,商王朝对外战争不断胜利,商王国国力达到历史鼎盛期,史称“武丁盛世”。然而历史的辩证法证明,盛极而衰,事物到达盛极的时候,往往就是衰落的开始。
商王朝武丁盛世时,周族也出现了。周部落迁移到陕西岐山逐渐发展。夏王文丁猜忌周,将周王季历囚禁而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39783/60bd134590c95710.png)
季历,姬姓,名历。季是排行,所以称季历,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 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亶父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朝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提高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而死
季历的儿子姬昌,想要为父报仇,韬光养晦,笼络人心,以图大事。此时帝辛登位,忌惮周,于是囚禁姬昌。姬昌回到周之后,请姜子牙出世辅佐,周人更加强大。帝辛却众叛亲离,他杀死比干,剖噬其心,沉迷酒色,建造了摘星台去纵情玩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39783/03c01a67ed634ac0.png)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商纣暴虐,他知而叹惜,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经闳夭等人赂纣得释,献洛西之地,请纣废炮烙之刑。
公元前1046年,姬昌的儿子姬发对商王朝发动了牧野之战,帝辛战败,在朝歌鹿台自焚而死】。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共历31王,前后500余年的商朝宣告灭亡,享祚长达800年的周朝开始。
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殷墟遗址仍没有发现有关酒池肉林的任何踪迹,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殷商的故事还有很多未知的谜题等待探索,但商后期君主腐化堕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文案来源:中国通史
上集链接:点击文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