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遍这世界的声音
众所周知,英语是这世界的普通话,我们通过英语来倾听世界。听不懂英语的人,感觉就像自己与世界之间隔了一道厚厚的墙。他们渴望打破这围墙,却苦于找不到方法。
很多人说,不管怎么听,用了很多方法,貌似都不给力,到底怎么回事啊?
我的方法跟大部分人不同,但我的效果不错。
关于英语听力的练习,我是这样想的:
听的时候,大脑不要想任何事情,也不要试图去理解你听到的音频,只要感知到声音在播放,能听到声音就可以了,不要对声音作出任何的反应。
当你试图理解听到的声音时,就干扰了大脑自然的对声音的感知与声音对大脑神经的自然的声音印痕记录。
你的大脑中本是没有英文的,你理所当然地不理解英文的声音,当你强行你去理解英文时,那你怎样理解呢?一个你没见过、没经历过、没听过的声音,你试图从中听出含义,这是不可能的事,很自然你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你储存在大脑里的中文的声音、中文的知识去强行对英语的声音进行解析,因为你只有这一个语言记忆储存和语言逻辑可以利用,没有其它选择,在你的脑区,只有这一个语言区域,但这显然是一条行不通的路,自然没有效果。
很多人把英文的文本看一遍后,再去听英文的声音,看文本后,脑子里满是翻译成中文的意思,然后去听英文,自觉不自觉的就会去用中文的意思去对接相应的英文,我认为完全隔离各自独立发展出来的两种语言的强行对接,是扭曲的。
真正听懂英文的方法只能是直接听英文,直接理解,当你不理解,是因为英文的声音与相应的场景、行为、意义无法形成对应。
听英文声音,实际上有语音的辨别和语音的理解两个步骤。
第一步 语音的辨别。就是要听清楚了。
初学英文,谁都听不清楚,更别谈听懂了。初听时,几个句子混在一起分不开,一个句子一大团,模模糊糊一大片,一堆声音就过来了。而多听、反复听同一个或同一段英文,在大脑中刻下印痕,使大脑熟悉英文的音素,渐渐的在听英文时,能感觉声音渐渐地分开了,原来在一团的声音,现在变成了一段一段的了,原来搅在一起的声音,现在觉得里面有好多个不同的音在里面,有起伏高低,有间隔、有轻重,有断开、有连接。
心不动,静听音。水面平静如镜,才能映照出水边景物的倒影,才能真实反映水边景色的实际样子。水动了,水面乱了,波光粼粼、涟漪起伏,水面映射的景物就乱了,就看不出原来的景象了。听英文,听声辨音是一样的道理。
听英语的初期妄想去猜想声音的意思,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只会延迟听力突破的时间,甚至导致不能突破英语听力。
有人说学英语要像小孩子一样去学,小孩子就是不动脑筋地听,当听得足够多了,才会做出反应。一般小孩子要到一岁左右,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说话,婴幼儿早期只有对声音下意识的反应。
假如你身后突然发出一个很大的声响,你会回头去看一下。其实刚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你是不理解的,看完之后,你知道了,原来是一块石头掉下来了。看完之后,你理解了。这个理解,是你根据过去生活的经验,所做出的判断和推理。做出这样的推理,是因为你即使没有看到石头砸地,同时发出声响的场景,但你在生活中经历过了类似的事情,或是从别人的讲述中知道了,又或是从电影、电视中了解了这样的情况,所以你只要看到这个场景,对照所听到的声音,你就对整件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这也是就我所说的听英语的理解过程,中间不需要插入另一个解释,尤其不需要另外的一个语言的解释,过多的解释反而搞乱了这个直接理解、直接诠释的过程,让事情复杂化。
第二步 语音的理解。这里有一个语义生成的过程在里面。语义的生成是基于实际场景,基于你与周围的事物所建立的联系,之后运用思维才能理解声音。不论是对语言声音的理解,还是对其它一切声音的理解,都是这样的。
有些人学英语,是用中文去解释英文的,听到一个英文单词,说出它的中文意思,然后记住,99%的人是这样学英语的,这样也有很多人学会了英语,但这其实与我所理解和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的。
之前有个翻译学院毕业的朋友跟我说,其实中文跟英文是一回事,学英文就是学中文。按照上面说的方法,确实是一样的。你把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记住,不就是学中文嘛,记住的还是中文。英文不过是挂在中文这棵大树上的几片叶子而已,你的根基还是中文的,你的底层编码是中文的。
这种方法能掌握英文,只是你的英文每次都是经过中文的翻译和解读以后,再理解的,这会导致理解的路径变长,任务加重,加大大脑的负荷。有些情况下,还是会导致理解的误差。英文的东西就是要用英文直接理解,这样才好。
翻译有其独特之处,因为它毕竟是要解释或说给讲第二种语言(目标语)的人听的。
翻译的视译和听译,就是看或听一种语言,然后翻译(说)成另一种语言,它们用建立语言的横向联系的方法,达到现场的即时翻译。但语言的天然发展是顺着直线走的,是语言与世界的直接对应关系,不需要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再存储,或再理解。
我相信语言直接理解的训练,能让你更敏锐、更透彻的的把握语言。在这之后再进行翻译的训练,效果更好。
其实这样习得英语之后的翻译跟上面讲的翻译,他们的思维路径是不一样的。
前一种是听(看)到一种语言,然后把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语言与语言的较直接的翻译;后一种是听(看)到一种语言,出现场景,基于场景,再生成另一种语言。这两种方法(路径)完全不同,相当于一片土地上长出的不同的树。
前一种是一片土地上长出一颗中文树,然后中文树上挂满了英文,根基还是中文; 后一种情况是,一片土地上分别长出两颗不同的树,中文树和英文树。土是同一块土,长出的树是不同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学英语很多年,进步不大,不能快速阅读英文材料,听英文演讲或辩论赛时,脑子跟不上,他们总觉得练得太少了。
不能迅速理解语音的原因是语音跟世界的对应关系没有建立起来,这个也决定了单词记忆的方式。
以后有机会和兴趣的话,可以谈谈怎样记单词。
不能理解语音的原因,从大脑的角度来解释,是大脑内部相应的神经连接没有形成。
这种状况下,储存在大脑里的碎片化的语音、语义不能融会贯通,因此造成理解的困难。这个在单词的存储时要进行技术性处理,然后通过不断地听,来打通听力的通道。
听英语不仅是辨音的过程,也是存储的过程,更是梳理语音、语义、语法规则的过程。
当存储的语音、语义等知识足够多的时候,理解不再是问题了,之后就是完全的欣赏英语所承载的意义和内涵的过程了。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利用英语这个全球的普通话,去了解这个世界,去学习新的、前沿的知识,去打开你的人生道路。
语言的本质是声音,声音是语言的根基,文字只是对语音的记录。
因此,不论是单词的记忆,还是英文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声音这个基础上的。
当听得足够多的时候,语音的理解会建立起来,理解是自然而然的在声音的传输过程中实现的。
没有声音这个本源性的东西,看文字进行图片式的理解不是语言的逻辑。
有人会说:我不去想听到的声音,怎么知道我在听呢?怎么辨音呢?
不去想你听到的声音,是不要动脑筋去想、去听,但要知道这个声音一直在你耳边响着,就像一个篮球被扔到墙上,墙并不主动去迎接篮球,篮球自己撞到墙上,并被弹回来。你说墙会有反应吗?篮球对墙有作用吗?肯定是有的,只是你不知道产生了作用而已。
不是有句话叫水滴石穿吗?大石头对滴水的回应就是,渐渐地被侵蚀,渐渐地被滴出了痕迹、渐渐地被水穿透。风摆杨柳,柳枝对春风的回应就是,随风摆动。
大脑对声音的回应就是渐渐地被刻出印记来,并形成短期的记忆。
声音通过空气震动耳膜,耳膜的机械震动转化成生物电信号,并产生生物化学信号作用于脑神经,只要有声音,就会震动耳膜,就会产生电的、生物的、化学的信号作用于脑神经,不管你想不想这个声音,这个过程是自动产生的,只是当你去想这个声音的时候,你的大脑由于思维的作用会产生额外的生物电信号、化学信号等,这样反而会干扰语音信号对大脑神经的刻印。这个道理跟水中映月的道理是一样的,另外产生的水面的波动,必然会影响水面对景物的映射。
有一种例外的情况就是,如果你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耳边有声音响起,机械震动引起了耳膜的震动,但是由于你集中精力做事情,大脑会把声音当作一种干扰来屏蔽掉,以确保你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好当前的事,从而中断声音对大脑的传输,阻止了声音在大脑中的刻印,这时你完全听不到声音。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譬如:你出神的时候,别人问你一件事、跟你说一句话,这时你根本没听见了,突然回过神了,你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
譬如:女朋友跟你唠叨,你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她问你:你到底听没听我说话。你敷衍道:听了、听了、当然听了,她接着说:我说了什么?你一脸懵逼的样子,然后她就生气了。就是这个情况。这样的状况听英语丝毫没有效果,也谈不上英语的声音在大脑中产生印记。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单任务处理器,一次只能高效率地处理一件事。我们常说,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写到这里,相信我,你就听遍这世界的声音,进入更浩瀚无垠的英文的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