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阶梯:为什么越努力越迷茫?
古典老师在2017出版的《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本世纪三大绝症:
“焦虑症——松鼠症——懒癌”,
这个死循环在五年以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信息超载是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三个方面开始: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3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料,只能被动接受。
最后,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少了上下文,就是废话。
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比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却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因为它毁掉了你主动搜索的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地提高了了解并没有什么用的信息的能力,反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你迅速点开另一个有着同样的标题,但很好玩,内容很有趣的文章难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而他们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这也形成了一个上瘾的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就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加焦虑。
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
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
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
活用“721法则”对抗知识碎片化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作“721法则”。
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的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的整块时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