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父母故事(4)婚后
直到自己也走入婚姻里,直到自己也当了妈妈,也没去问妈妈,她的婚后生活是不是也诸多困境一地鸡毛。
爸爸妈妈是75年或者76年结婚的,我竟然不知道他们的结婚年份,也不知道他们的纪念日……
婚后依照当时惯例,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爷爷奶奶有四个女儿三个儿子,大姑姑比爸爸大,爸爸是大儿子。妈妈嫁过来时大姑出嫁了,家里就还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父母共八口人,在当时也算是大家子。
东北未出嫁的女儿与别地不同,在家里是格外有地位的。老舍先生研究过相关民俗,说因为满族女儿未嫁时都有机会选秀入宫,所以在家里地位格外尊崇。他家有个一直在家的姑奶奶,我妈要面对三个。爸爸很长一段时间在部队,后来又在电站工地,都不在家,妈妈白天上班,下班后回没有爸爸的家里,面对一大家子人。期间的故事我不知晓,只知道不久以后,可能是不到一年以后,爸妈搬了出来,净身出户。把村子里一个以前废弃的牛棚改造了,住了进去。因为之前养过太久的牛,牛粪陷得太深,不得已地面挖进去了一尺多——房子的地面是低于地面的,那个房子,有十平米,和现在一个小书房一样大,姐姐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我不知道一家人是怎样在那个低矮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在那个屋子里呼吸,带着隐约残留的牛粪味的空气是不是自由的味道,在那个昏暗的油灯下的日夜,妈妈除了批改作业缝补衣服,是不是更是在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争气。总之,他们住了下来,然后,接连换了几次房子,房子越换越大,日子也越过越好。
爸爸说他之后去过一次之前的小房子看,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那么小的空间里是怎么安排生活的了。
姐姐出生在春天,爸爸在外地,妈妈只有56天的产假,孩子怎么办?奶奶不肯帮忙带,有人给妈妈出主意:不管她是不是帮你带孩子,她老了总是要你来养的。上班的日子眼看到了,妈妈咬着牙把姐姐送到奶奶家,放下姐姐,转身走了。很多年以后,妈妈笑谈:那是我逼着你奶奶立下了养你姐姐的功劳。我读不懂妈妈笑里的含义,总是有点苦的。姐姐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天生的性格更像妈妈的姐姐,在爸爸的生长环境中长大,和爸爸最小的妹妹我的小姑姑关系最好,因为小姑姑大不了姐姐几岁,总是领着姐姐出去跑。
妈妈上班了,每天有一个小时回家送奶,来回路上用跑的也得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真心不够一个宝宝吃一顿饭的。很多时候,妈妈到了奶奶家,姐姐还在睡觉,把她弄醒了,她会哭闹;不弄醒,她会挨饿——这样的两难时刻,妈妈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姐姐出生后母乳不够,爸爸骑着自行车往返一百多里路去城里买炼乳,是当时最高级的母乳替代品了,可是姐姐不肯吃,最后都是吃米汤吃饼干长大的。——到了我出生,爸爸早早买了一只奶羊,不过满月后母乳就很充足了,我一直吃到了三岁。——这是后话了。
今天这段好沉重。我记录的是我记忆中听过的爸妈讲述的片段串联起来的。当时是当故事来听的,今天记下来,心里满是压抑。也才开始体会,身在其中的爸爸妈妈,那段时间,是怎样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