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读《西游记》:西游是个童话故事
昨天,《西游记》到了。
老家是有这部书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就又从网上买了一套。
还未开封,先写下这篇文字。
书是从越读越厚到越读越薄的过程。
所以,我打算做一个长久的读书笔记:未读《西游记》、一读《西游记》、二读《西游记》……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自己思考,更是对这本名著全新梳理认识。
为什么选择《西游记》?
第一,《西游记》有极大的群众基础,上到耄耋老人,下到黄口小儿,总能说出里面的一二故事。我们总是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还没有听到过专指哪群人不能读《西游记》的。
第二,《西游记》是古代文学中第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幻想文学。如果票选中华大地上的英雄,我想“孙悟空”肯定高票当选。而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
第三,《西游记》是古代文学在当代的最大IP之一,它的衍生品实在是太多太多,文学、影视、歌曲、玩具等等,数不胜数;我相信未来只会更多,它就是一座宝库,还有很多未知的宝藏等着我们挖掘,而不是简单的炒冷饭。
第四,《西游记》是明朝四大奇书中唯一一部禁书,可不是《金瓶梅》,现在《金瓶梅》倒成了禁书。那么单就这件事来说,我们对于文字的态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亦或是《西游》当真让明朝皇帝胆战心惊。
基于以上四点,我觉得真的有必要再好好读读《西游记》,了解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然后发展出自己的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和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jpeg
当然私心也是大大的,群众基础如此大,万一就火了呢?再或者,未来写的关于《西游记》的衍生作品万一被某些影视公司看到,拍电影了呢。
且容我小小的意淫下。
梦想还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说说《西游记》,这本书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只不过现在都忘的差不多了,脑海中所剩的还是经过影视作品强化后的片段。
未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是幸福的。
幸福在哪里,简单的相信《西游记》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师徒四人同心协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我们知道的是妖魔鬼怪发难阻拦,甚至唐僧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取经失败。
我们知道的是一个浪子迷途知返,走上正道的故事。
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故事,那么《西游记》肯定称不上“名著”,最多冠上一个“童话”的名号。
要知道,但凡伟大的作品,归根结底探究的就两个字:人性。
所以,未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是可悲的。
他只知道脑海中的影视片段,却无法将每个片段连成一起,构成一部完整作品。
如果真的,消灭每个妖怪都可以单独成文,那么干嘛叫《西游记》呢,直接叫《孙悟空打妖怪短篇集》不是更好么。
他心中的《西游记》是别人灌输的,而不是经过自己思考之后,自己心中的认知。
影视作品有很强的画面感,而跟中国古代文学和绘画艺术中强调的“留白”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就是想象力,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jpeg
有人说,我没必要了解真实的《西游记》,本来这就是吴承恩先生经过加工后的作品;我只需要知道孙悟空是个英雄,唐三藏坚持西天取经,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唯唯诺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当然不是。
事实是什么重要么?
当然重要。
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话是罗曼·罗兰所说,后来译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觉得后面一种翻译更好。
《西游记》不是童话故事,而是拨开迷雾之后,发现是一个残忍的吃人社会,你还喜欢么?
它最终探究的还是“人性”。
正如吴承恩老先生在第一回所书: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