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2018-11-01  本文已影响13人  蓝茵茵

01

做好饭之后,我在厨房大喊:吃饭啦!一般这个时候,儿子或者孩子爸爸会帮忙拿碗筷。

然而今天我听到爸爸在客厅喊:儿子,出来拿碗筷!

儿子在房间应了一声,却没有即时出来。

爸爸又喊:还不出来?每次都要帮你拿好碗筷!!

儿子气鼓鼓地出来:每次!每次!哪有每次!昨天是我拿的,前天还是我拿的,你还说每次!

我赶紧出来圆场,总算把这餐饭给顺利吃完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百分之八十的中国家庭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这样的家庭口水大战,每场大战都以两败俱伤收场。

总是不帮忙做家务!

哪有?我昨天还帮你晾衣服了!

老是不收拾你的臭袜子!

冤枉!我只是今天忘了放进脏衣篮!

你看,不会说话真是个大问题啊。

这还只是在家里,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单位、公司,没意识到自己不会说话,是更大的问题。你根本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莫名期妙地生气,或者断然就拒绝了你的看似合理的要求。这只是因为你不会说话。

02

网络上报道:

阿联酋宜家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在店里挑了两株长得差不多的盆栽,把它们放在一所学校里同一个地方,左右分开。左边的一株每天都有人不停地用语言来攻击,右边的一株恰恰相反,它每天都会被表扬。

除了语言上的不同对待之外,工作人员对它们的照料是一样的。

然而,30天后,左边受到语言攻击的那株渐渐枯萎,右边接受表扬的那株欣欣向荣。

连植物都能被语言影响,何况人呢?

多少人年少时都听过这样的话: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性格好,又大方,你再看看你自己。

就在昨天晚上,我在电梯里偶遇一对父女,女儿大概8、9岁的样子。爸爸在对女儿说:

咦,都没有进步啊?怎么回事?你都不用功,不认真学习!

这样的话语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啊!可惜家长没有意识。

难怪几米说,小孩子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冷讽。

03

语言、声音是有表情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同一句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也是不一样的。

我最喜欢的一本绘本《如果说出的话能看得见》,是这么说的:

如果,

我们说出的话能看得见,

会是什么样子呢?

美好的话语,是花的形状,

五彩缤纷的花瓣,

从我们的唇边轻轻飘落。

......

如果,

把伤人的话语,

看作又尖又长的钉子,

会怎样呢?

古人说:言多必失。

古人又说:君子修为,讷于言而敏于行。

古人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诶?敢情古人只是告诉我们少说话,多做事;说多错多;不要说甘美悦人之言,那不是仁者所为。

不不不,古人也教我们怎么说话。

看孔子说:

子不语:怪、力、乱、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庄子 齐物论》里也说: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可见,说话有道,不能不学。

04

是以,今天中午,我郑重地跟孩子爸爸说:以后,我们都得要好好说话。

第一,不说“不”语言。“不”语言给我们的是一种负面的信息,要想让对方能好好地听我们说说话,用正向语言更有力。

“不要睡这么晚”——“睡早一点”;

“不要吵!”——“嘘,安静点。“

第二,不用“你”句式,要用“我”句式。”我“句式通常用来表达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想法,而不会对听者造成冒犯和对立。

我们比较一下以下两句话:

你怎么迟到啦!

我很担心,怕你出了什么事造成了迟到。

嗯,你觉得哪一句会让听者舒服呢?

第三,不要用绝对词,比如”总是“”一直“”从不“”从来“等等。这些词语是一种标签,也是一种评价,通常会让听者引起反感。

活着,就得交流;交流,就得靠语言。好好说话,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加油吧,人生就是修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