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系列

肯恩行旅64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的学徒

第六十四课:愿我勿忘自己的任务

本课更直接而具体地要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任务。

(1:1-2)今天的观念只是「主的祷词」:「不要让我陷于诱惑」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世界在你眼中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遮掩你的宽恕使命,给你充分的借口忘却自己的任务。

耶稣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世界存在的目的,无非就是遮掩我们的宽恕任务。为了这个目的,小我打造出一个世界,不但确保了我们的个体性,还让我们永远无缘忆起自己的生命真相;更妙的是,我们从此无需为天人分裂负责了。也就是说,世界之所以被造得如此具体,就是为了让分裂之境显得无比真实,同时还能把责任投射到别人身上,难怪我们老是在别人而非自己身上看到罪的踪影。这个观点,到了第一百六十一课,还会解说得更为详尽。

我们的宽恕任务,就是愈来愈清楚我们的个体生命其实是自己心里虚构出来的幻相,同时也愈来愈明白罪咎惧一样是我们自己心里虚构出来的幻觉。虚构出幻相幻觉的目的,就是「阻挡」我们「不」选择个体生命;而这种对个体生命的执著,正是有待我们化解之处。进而言之,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护守罪咎惧这个恐怖的连体婴,唯其如此,才护守得住我们的个体存在。因此,世界好似后天所打造巨大无比的烟幕弹,遮掩了圣灵的修正,令我们视而不见。后文还会提到,世间根深蒂固的不宽恕之念,为罪咎之心的种种投射提供了最佳的掩护,让我们再也认不出它们的起因,也因此对它们一筹莫展(W-PII.一.2:3)。为此之故,小我想尽办法引诱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罪咎,却对自己心内的罪咎完全视而无睹。在《正文》最后一章,耶稣曾把「诱惑」具体界定为「我们总想把自己看成一具身体的那个私愿」:

小心不要陷入诱惑!你只需提醒自己:那个荒谬而疯狂的幻想存心把你变成一个「非你」(比如说,一具身体)。好好深思一下,你宁愿活成的「非你」究竟是什么?它如此痛苦、彻底疯狂又充满了死亡气息,它代表一场失败、绝望、不可信赖的梦,除了死亡,无一物能结束这个可怕梦魇。所谓诱惑,指的就是这个。(T-31.VII.14:1-4)

我们一旦视自己为这具身体,势必也会把别人看成那具身体,而忍不住批判攻击,因为身体原是自己心内分裂之念的产物。如今,我们总算可以理直气壮地在他人身上算这笔账了。

(1:3-4)世界只不过是「背弃上主及其圣子」这一诱惑所披上的有形假相罢了。人的肉眼着眼的正是这一虚幻形象。

我们当初以唯一圣子的身份打造出这个世界,从此,圣子便分裂为亿万个碎片。此后,自己的世界完完全全建立在自己这具身体上(包括了生理与心理的层次)。然后我们的感官(此处用眼睛为代表)进一步向外搜集证据,一次次向大脑回报:「真正存在的是世界,而不是心灵。」身体就这样确保我们永远不会在小我头上动土,它的思想体系自然也毫无疗愈的可能了。

(2:1)肉眼依稀看到的一切,根本就是一种诱惑,因这正是身体存在的目的。

再说一次,这种「诱惑」,指的就是要我们相信小我思想体系的确真实不虚,它和一般宗教所称的「诱惑」大不相同。一般宗教的诱惑通常着眼于身体层次,而这里所说的诱惑则是「我相信小我是对的,圣灵是错的」这种念头。圣灵告诉我们,身体只是一个幻相,它那标榜个体性的思想体系纯粹是个幻觉;梦境里唯一的真理只有「我们从未离开上主」这一救赎原则。正因如此,才说身体存在的目的不过是想掩盖这一真理而已。诚如耶稣在《正文》里的一句话:「没有比只看外表的知见更盲目的了。」(T-22.III.6:7)

请注意,耶稣在这一小段第一句话就说「肉眼依稀看到的一切」,表示肉眼根本无法真正看到,而所谓的「看」,不过是心灵告诉眼睛那是什么而已。说穿了,就是外边每一个人都有罪。就算我们看到自己也有罪,但我们坚信这绝不是自己的错,因为我们一口咬定,来到世上根本不是出自自己的选择。不只肉眼,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而打造的。也因此,眼睛只能看到周遭每一个人的罪,就是看不到自己心里的罪。这个观念,只要留意《奇迹课程》重述过多少次,便足以证明它有多重要了。

(2:2-4)然而,我们知道,圣灵能把你营造的一切幻相转为其他用途;也就是说,祂能在幻相中看出另一种目的。对圣灵而言,世界是你学习宽恕的地方,宽恕那自认为罪孽深重的自己。这一知见能把诱惑的有形假相转化为心灵认出救恩的机会。

这是耶稣在《正文》为我们指出的特殊任务(T-25.VI)。小我营造出特殊关系的目的,用意就是让我们相互攻击,彼此伤害,深深陷于对立状态;圣灵却能善用同一关系作为媒介,教导我们解除小我的目的,将这些关系转化为疗愈而非攻击的象征。从此,世界不再是终身囚禁我们的牢狱,反而转为我们学习解脱的教室,只因我们已然彻悟「自己在外界所见的一切原是内心的决定投射出去的倒影」。圣灵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幸福任务,这一幸福真相会帮助我们把眼光转回心灵,知道自己是可以另作选择的。

当然,耶稣绝不是要我们否定世界或身体,他只是说:「把你的经历带到我这儿来吧,我才能教你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别再相信小我了,让我成为你日常生活的向导吧,我好帮你拆除我们之间的藩篱,让你亲身感受到我的爱。」这个藩篱,并非外在某种有形的障碍,它纯粹是指我们愿意选择哪一位老师,以及用何种心态来活出此生。

(3:1)在此不妨再温习一下前面几课的内容,你在世的任务乃是成为世界之光,那是上天赋予你的使命。

我们是上主的圣爱与光明延伸出来的受造生命,这一点成了「我们的生命就是上主的圣爱与光明」之保证,也因此,我们的任务只是活出上主创造的这一生命真相而已。顺便一提,耶稣并不是说,上主特别赋予我们一个特殊任务。要注意,这种信念最得小我的欢心,因为它大大助长了小我酷爱的「灵性特殊性」。比如说,上主(或耶稣,或圣灵)要我写这本书,要我替《奇迹课程》传道,要我远渡重洋或在心里为世界某个灾区带来疗愈,乃至要我去帮助某一个人解决某一个特殊问题,诸如此类的。其实,我们此生此世唯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学习宽恕——这个任务能帮助我们重新忆起自己在天堂的创造任务。换句话说,成为世界之光,同时也蕴含着以宽恕解除黑暗的任务,使黑暗再也阻挡不了我们的真实身份,而让光明从心灵深处照射出去,降福唯一圣子的唯一世界。

(3:2-4)怀疑这一点,只是小我的傲慢在作祟;认为自己不配接受上主亲自指派的任务,也只是小我的恐惧在作祟而已。世界的救恩正等着你的宽恕,因为上主之子必须借此才能摆脱世间的假相以及所有的诱惑。这位上主之子就是你。

请留意这个《奇迹课程》的一贯理念:不管在《正文》、《练习手册》,或者《教师指南》,每当耶稣一再提到我们需要宽恕上主之子,或上主之子需要我们的协助之时,他绝不是指外面某一个人,他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也就是看似陷于某种人际关系的这个自己。我们必须谨记在心,耶稣所谓的「任务」,绝不是指某种具体的作为或具体的任务,而是「非具体」的宽恕任务,也就是全人类一体共有的任务——我们的一体相通性不只是在黑暗里,也在光明中;不只同在仇恨里,也同在宽恕中。

(4)你只有完成上主赋予你的任务才可能幸福。因为你的任务就是活出幸福,只要你善用那媒介,幸福乃是你的宿命。此外无他。因此,你每次决定是否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你其实是在决定自己是否想要幸福。

上面的一段话和以下《正文》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快感』乃是来自承行上主的旨意。」(T-1.VII.1:4)耶稣并非反对我们享受人间的欲乐,他只是提醒我们,不论是哪一种欲乐或快感,比起跟他一起化解分裂与特殊性后的真正幸福,实在天差地远。活在这个世上,即使如何的心想事成,也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幸福与喜悦,更别提真正的平安了。我们得先彻底放下存心抵制它们的种种心障(也就是罪、咎、惧、攻击、痛苦、牺牲与死亡之念),幸福平安才可能油然浮现于我们心中。总之,我们此生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与圣灵结合,一起以不同的眼光正视小我的思想体系。唯有完成这一任务,才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可言。

幸福乃是存在的本然境界,它跟身体或心理的满足感毫不相干。幸福,在这段话里,指的就是忆起我们的基督自性。根据这个界定,我们一旦与自己的终极身份分裂,必会感到不幸福,只能从现实生活的其他领域去追求幸福,然而,那是注定找不到的。即使好似寻获,也一定微不足道,而且稍纵即逝。相形之下,耶稣所说的幸福,必然长长久久,因为它源自圣爱之念,全然超越时空的限制。

此外,这段话也暗示了,既然宽恕是获得幸福目标的工具,我们若选择不宽恕,其实等于选择不幸福。耶稣殷切希望我们在了解宽恕功课与幸福的因果关联后,会更愿意学习活出本课程的教诲。

(5:1-6)让我们今天记住这一点。让我们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这样提醒自己。好好为你今天将作的决定早作准备;你只需记住,那些决定其实十分单纯。每一个决定不是带给你幸福,就是带给你不幸。这么简单的决定,怎会让你犹豫不决?不要被这一决定的外表形式所蒙蔽。

换句话说,不要把今天某些事件过于当真,误以为这事或那事会让你更幸福或不幸福。关键在于它的内涵,它既可以成为幸福的工具,也可以让心灵很不快乐。这一决定其实很单纯,与我们先前提到的救恩之单纯性殊无二致。为此之故,奇迹没有难易之分(T-1.I.1:1),幻相也没有大小之别(T-23.II.2:3),这正是「你不是完全相信本课程所言,就是完全不信」(T-22.II.7:4)的充分理由。确实如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从看起来复杂无比的生活表相下,学习看出圣灵单纯无比的内涵,这是我们这一整天的心力投注之处。紧接着,耶稣在下文继续为我们发挥这一主题:

(5:7-10)表面看起来很复杂的事,内涵未必复杂。世上没有一个决定,它的内涵不属于这一单纯抉择的。那是圣灵眼中的唯一抉择。因此,也是你仅有的抉择。

这几句话极其重要,它可说是针对许多学员最常犯的错误痛下针砭。在此同时,这几句话也让我们联想到先前引用的两段《正文》:

复杂乃是小我爱玩的把戏,它存心把原本一目了然的真相搞得暧昧不明。(T-15.IV.6:2)

复杂性与上主无关。它怎么可能与上主扯上关系?因上主只知道「一」。祂只知道一个造化、一个实相、一个真理,以及一个圣子。有什么东西能够与这个「一」矛盾?那么,祂怎么可能复杂?(T-26.III.1:1-5)

问题不在于请教圣灵该怎么做,比如说,该去甲地还是乙地?该找张三还是李四?该吃这个还是那个?该做这事还是另一件事?在圣灵眼中,只有一个单纯无比的选择:选择上主还是小我?为此,祂也希望我们只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要相信救赎原则,还是要把分裂当真?」这才是圣灵眼中唯一有待选择之处,因此,我们也只可能求祂帮我们作出这一选择。

话说回来,我们既然深信不疑自己是某号具体人物,活在这个具体的世界,有着种种具体的需求,因之,自然而然也会感受到圣灵好似给了某个具体的指示,或要我们去做某件具体的事。我们很快就要读到,后面好几课真有这一说法。只不过,耶稣在此特别点出,在经验层次,我们难免有这类感受,而事实上,圣灵眼中只有一种选择:究竟是选择真相或是幻相?说穿了,这根本称不上是一个「选择」。

每一天,面对种种看似重要或不重要的事,我们都得作个决定,其实唯一需要用心之处是,我们究竟要选择哪一位导师。倘若选择了圣灵,我们自然知道在某一场合该当如何才是最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我们紧紧盯着圣灵,频频向祂索求具体的指示,我们早晚也会「听到」某个具体建议的。其实,这表示我们已经忘了自己的功课,才会每次一碰到问题或进行某个计划,就非得问祂不可,也难怪,耶稣在《教师指南》最后一篇曾说过,这种过日子的方式实在「太不实际了,本课程最重视的就是可行性」。(M-29.5:4-7)

准此可知,耶稣只要我们尽可能随时觉于他的临在,并且只要单纯地想到他就够了,而并非问他该怎么具体进行,尤其当我们陷入小我妄念之际(比如焦虑、担心)。说得更直接一点,每当我们把某个决定看得无比严重,这时,内心这种「无比严重」的幻觉,表示我们已经擅自作了选择,其结果,必错无疑。说到究竟,人间根本没有一个选择具有那么大的意义,因为意义只可能存在于心灵层次,也就是在小我与圣灵之间作选择的那种意义。

今天,我们要试着渐渐地、缓缓地随时想起耶稣的临在。这样的练习,会让我们警觉自己竟然这么少想到他!原来,我们多么不愿想起他,我们又多么想要当家作主,压根儿不想向他求助。追求其因,我们是如此想要护守住自己的特殊性,也因之,对于凡是能化解自己特殊性的援助自然退避三舍。幸好,我们还有正念之心,它会宽恕我们「存心遗忘自己」的那个渴望。在这段解说里,耶稣再度温柔又宽容地提醒我们,只有一个选择,这也是耶稣不断说这部课程其实相当简单的理由所在。(若想深入「单纯性」的观念,请参阅《正文》第三十章的「作决定的准则」那一节)

接下来,耶稣给出今天具体的操练方式,目的仍是激励我们练习「记得」:

(6)那么,今天让我们来熟悉一下这些念头:

愿我勿忘自己的任务。

愿我不再存心用自订的任务来取代上主的任务。

愿我宽恕而活出幸福。

今天你至少要练习一次十到十五分钟左右,闭起眼睛反省一下。只要记得你的任务对自己与世界何其重要,那么,与此相关的念头自会现身助你一臂之力。

最后的结语是全课的关键。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宽恕对自己以及对整个圣子奥体的重要性,我们自会记住这一任务的。

耶稣接着让我们知道,他对我们的抵制心态其实一清二楚:

(7)在这一天里,多多运用今天的观念;先投入几分钟复习一下这些想法,放下其他的念头,深思一番言下之意。这对初学者非常不容易,因为你尚未具备它所要求的定力。你若想让自己专心一点,不妨持续地复诵「愿我勿忘自己的任务」这一句话。

奇迹学员务必特别小心,切莫高估了自己的学习境界!说真的,我们很容易认定这类练习好似是为头脑简单的人设计的,跟自己「高超」的悟境相比,简直是小菜一碟。容我提醒一声,宁可低估自己的灵修境界,对自己的成长才更有实益。大致而言,前面的几十课特别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谦逊,唯有谦虚的心才能陪伴我们安稳地抵达目的地。

结尾这一段再度提到「张眼及闭眼」的练习方式,意味着我们对眼前的外在有形世界以及心念里的内在世界之间,其实尚未具备真正的分辨能力。

(8)你需要作两种「短式」练习。有时闭起眼睛练习,试着把心专注于你所运用的观念上。有时则先复诵那一观念,然后张开眼睛,不加拣择地缓缓环顾四周,默默地告诉自己:

这就是我受命拯救的世界。

如果能真正明白张眼或闭眼的练习其实是同一回事,就表示我们也一定明白自己受命去拯救的那个世界,其实就在自己的心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