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荒谬的故事里,藏着奇异的百态人生
致命女人、断肢复活、灵魂转世、恐怖告白、索命交易……每一个词语听起来都那么恐怖又极端,这些全部都出现在阿特伍德的作品《石床垫:阿特伍德暗黑九故事》中:9个小故事,暗黑、邪恶却又迷人。
《独立报》曾评价:阿特伍德的所有特征都在这本书里。
其中,《石床垫》还被改编为电影,由奥斯卡奖得主朱利安·摩尔和《杀死伊芙》女主吴珊卓联袂出演。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文学女王,她曾是两次布克奖和两次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得主,荣获25所国际名校的荣誉博士学位。
她在作品中,塑造出了一系列丰满而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始终引领着世界女性文学写作。
阿特伍德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她对哥特小说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曾对哥特小说进行过细致的研究。
曾有批评家指出,哥特渗透在阿特伍德笔下所有女主角的思想和生活当中。
《石床垫》就是很典型的哥特风格的现代传奇,其中不乏黑暗、凶杀和复仇这些哥特元素,但是,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哥特小说的简单模仿,更是对哥特小说的继承和超越。
弗娜被高中同学鲍勃勾引强奸,致使怀孕,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最初,她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并没有让她因此堕落下去,她选择继续上学,并且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她彻底将鲍勃的影子碾碎并抛弃,那影子曾经像干花般被她一直戴着”,但是,内心的伤痛和愤怒却没有减轻。
这些负面情绪积压在她的心里,长此以往,让她的心灵更加扭曲,最终使她变成了杀人凶手。
“她现在就是个老妇人了,正要杀了那个更老的男人,就因为愤怒已然随时光流逝而淡去。这是卑鄙的,是邪恶的,也是正常的。生活就是这样”。即便她已经成为老妇人,也没能忘却心中的仇恨,最后变成了无情的杀手。
在整个复仇的过程中,她的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被悲痛、心酸和愤怒,一点一点地吞噬殆尽。
她利用独特的手法,通过纵容她的丈夫们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他们杀害,致使三任丈夫在她的手中死去,而她杀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然而,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她认为她的人生之所以如此悲哀沉重,皆是因为鲍勃当初诱惑玷污了她,而他自己却逍遥法外,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甚至心中没有丝毫愧疚和悔意,而她却要为此承担所有的苦果。
在旅行中,因为巧遇鲍勃,心中的愤怒被唤醒,复仇的念头也开始苏醒,“她从理论角度冷静地琢磨着第三种选择”,她设计了完美的杀人方案,不留痕迹地将鲍勃杀害。
无论是对前三任丈夫,还是对于鲍勃的死去,她没有因为杀死这些人而感到任何的愧疚,因为她心中遭受到的严重创伤,让她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被释放,任由自己被这样阴暗的人性吞噬,最后变成冷酷的凶手。
“曾经的弗娜已经死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弗娜坚定地站了起来,取代了她这个被糟蹋、扭曲、损毁的人。正是鲍勃教她明白只有强者能胜出,弱者只会被无情践踏的道理”。
然而讽刺的是,当她终于复仇成功,她也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得到彻底解脱,只是觉得这是个挑战。她完成了“令人兴奋的挑战”,也完成了一个复仇任务,同时还有一点空虚和疲惫。
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以暴制暴的意义究竟何在,复仇的意义何在。
小说中充斥着暴力与恐怖的故事情节,也夹杂着幽默,展现矛盾冲突与探索道德在作品中齐头并进。
这种“黑色浪漫主义”出现在《石床垫:阿特伍德暗黑九故事》这部作品中,渗透在这9个暗黑故事中。
人性的丑陋、对复仇的执念和凶杀的残忍,在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暴露在读者的视野中,也写出了我们每个人对复仇和报应的渴望。
这部作品无情地揭示了社会、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更揭露了人性中的阴暗,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社会和道德底线的探讨。
《石床垫》展现的是人性的阴暗,可是,这与外表的丑陋相比,哪一个更可怕?在《天生畸形》中,探讨了这个问题。
故事中的“我”因为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从一个外貌正常的孩子变成了有着黄色眼睛、粉红色牙齿和红色指甲、全身黑毛的怪物。
家人认为“我”的存在会影响姐姐的婚姻,便亲手将“我”埋葬,伪造了“我”的死亡。
然而多年后,“我”因为无处安身被村里人发现,村里人便和姐姐一起放火,企图要把“我”烧死。
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在幽暗之中还在读着普希金、拜伦和约翰·济慈的诗,我了解到了“什么是枯萎的爱,还有战争和死亡的甜蜜。”
我虽然外表恐怖,但是内心纯真善良;他们虽然披着人类的外衣,内心却比猛兽还要邪恶。
究竟是谁更黑暗冷酷,谁才是真正的善良纯真?外貌的丑陋和内心的恶魔,哪一个更恐怖?这是对人性最直接的道德拷问。
阿特伍德并没有直接挑战封建规范,而是在作品中呈现种种矛盾和冲突。她的笔锋犀利,有着独特的视角,堪称时代的先锋者。
通过作品的展现,通过塑造有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促使读者思考社会道德问题,也赋予了小说新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