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阅读笔记

肉月旁不是“月”

2024-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森卿清

甲骨文中的“肉”,就是肥嘟嘟的一块肉。

它和“月亮”的“月”的小篆字形看上去很像。

作为偏旁部首的“肉”,和“月”越写越像,最终变成了“肝”“脏”等字里的肉月旁。因此,当你看到“腿”“脚”等字时,不要疑惑字里为何有“月”,要知道,这些字里的可都是“肉”呀。

“肉”有沉甸甸的质感,且味道鲜美。因此,我们把实心的、好吃的东西也称为“肉”,比如水果鲜美可口的“果肉”。

^ ^

最早的“骨”字出现在战国文字中。下面也是“肉”字——骨肉之间,不可分离。到了小篆,字形的上面被解释为头骨的象形,下面还是“肉”。

^ ^

骨肉之间,还有“筋”。

“筋”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竹”“肉”“力”。“肉”说明“筋”属于肉类,许慎先生说:“竹,物之多筋者。”竹子的韧劲和筋非常相似,因此“筋”字有竹字头。“力”说明筋是有弹力的。

《说文解字》说:“筋,肉之力也。”在古人看来,筋是我们身上最有力气的部位。正因为筋富有弹性,古人便用它来制造弓弦。有一部古书叫《淮南子》,编者是发明了豆腐的淮南王刘安,书中写道:“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在这里,“筋”就是牛羊马的蹄筋,它们是制作良弓的好材料。

——《字里字外的人体世界》阅读笔记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