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月是故乡明诗喊故乡

故乡的冬

2018-01-22  本文已影响7人  mm_桃子

好几年没有在故乡度过完整的冬天了。对于小时候冬天的印象似乎更深一些了。

故乡的冬天很冷,腊月里开始就要烤火。木质的四方火盆,中间是钢铁做的圆盆,有点像一口锅,但是比较浅。盆里放碳,烤火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把脚放在火盆上。门上留一条小缝,外面是寒冷的北风,火盆旁很暖和。有时候不小心,棉鞋会被烤出小洞来。印象深的是,有一年去拜年,那家的堂屋很高很大。他们烤火不是放碳,而且一大颗木头桩,比火盆大许多,很是壮观。因为空间大,也没有感觉很呛人。

烤火时不会干聊天,总会吃点东西。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酸萝卜。大白萝卜切成长条,和野生姜、辣椒、盐一起放到深肚大缸里。以巨大石块压之,密封。这种酸萝卜不用醋,完全靠发酵成熟。等到发酵好,正好是寒冷的腊月。捞上一碗,爽脆酸凉,特别过瘾。发酵的酸味很浓郁,没有醋酸刺激,吃了还想吃。这几年奶奶身体不好,也吃不到这样的酸萝卜了。

除了酸萝卜,家里还有炒花生、炒米,还会做薯粿(音),一种红薯做的零嘴。红薯刨皮蒸熟,糯米粉和蒸好的红薯一起揉捏,再撒上芝麻,揉成比圆柱形的长条,上锅蒸熟。蒸好的薯粿是浅褐色的,点缀着黑色的芝麻。这就已经可以吃了,微甜软糯,有红薯的香气。也可以切片在盐里炒熟,很香很脆。小时候过年,家里会做很多薯粿、炒花生,自己吃也散给来拜年的小孩。

过年是在鞭炮声中开始的。村里的小孩子还没到过年已经开始玩鞭炮了,摔炮,擦炮,还有很大的引线炮竹——多半是在放过的大炮竹中捡来的。小时候我是最怕放炮竹的,其实长大了也怕。但是有一年不知道怎么胆子特别大,自己也玩得不亦乐乎。常常拿一根点燃的香到处放炮竹,喜欢的大概是那一点点冒险的刺激。结果就是那一年的棉袄上烧出了好几个小洞,不知道是怎么烧的。

每年正月都有“接太公”。同姓共尊的“太公”(雕像),会被轮流供奉在各村,每年会从一个村落转到另一个村落。接来“太公”后的供奉被称作“坐案”。小学五年级那一年的接太公格外盛大。小孩子可以去举旗,我当然也参加了。接太公非常热闹,一路敲锣打鼓,放鞭炮。到人家的时候,人家会放鞭炮,准备好茶点香烟招待。这样一路从村头绕到村尾,鞭炮声此起彼伏。我在中间举旗,居然也没有害怕。只记得当时的热闹和新鲜。

年过完了,小孩子就快上学了。鞭炮开学后就不能玩了,但是拜年收到的好吃的可以吃很久。酸萝卜和薯粿已经很少吃到了,但是故乡冬天的味道现在还记得。

故乡的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