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立秋这天,谈谈我对节气的了解
这一年夏日的高温天气总是反复起伏,叫人难以适应。
今天一早,艳阳高照,阳光映照在不锈钢防盗网上,晃得人眼睛刺痛。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天空变得阴沉沉的,风不时地吹过,阳台上的植物摇头晃脑,很是欢快。我也很欢快,没有阳光的直射,气温就飚不上去。
突然看到网友的一篇文章,题名立秋,我这才意识到,今天又是立秋时节。
打开日历,前后翻看了两个月的日期,小暑已过,大暑已过,立秋来临,证明秋天正式开始了。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立秋之日,乃是一年之秋季之首,从此以后,鸣蝉日少,蝴蝶亦渐渐稀少,而田野间的树木叶色渐变,有如画幅上的红绿黄三色。”秋天,秋高气爽,秋色宜人;秋天,有最爽朗的天气,有最绚丽的色彩;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
对于节气,我向来反应比较迟钝,常常在节气过去之后我才反应过来。
我向来觉得,可能务农的人会比较注重节气的到来,因为很多农活都跟节气有关。而我家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经营饭店,我记事开始,就没有过务农的经历。在我的脑海记忆中,除了学习,每天要做的就是洗碗、洗菜、端盘子,与农活完全不沾边,而我的父母也很少提起节气一事。
事实上,节气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农耕时代,农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二十四节气出现,让人们有了指导性的参照体系,学会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到了当今时代,农耕仍在,却已不是主流。在很多城市中,大部分人都与农耕绝缘,那么,二十四节气对人们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
前阵子我与父亲通电话,父亲叮嘱我,有空的时候要煲点清凉的汤水,解解暑。这一句话里,其实就包含了节气的成分。
不同的节气,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不注意,可能会造成身体不适。春季要护肝,夏季要防暑降温,秋季要润肺防燥,冬季要防寒保暖,懂得这些,大家就可以因时制宜,按季节养生,更好地调理身体。
虽然我父母不太注重节气一说,但在饮食上,其实是遵循了的。例如夏天的时候,煲冬瓜海带汤、绿豆汤,秋天的时候煲润肺的老鸭汤,而冬天则喝滋补的汤水。
中医认为:“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因此中医理论中就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说,通过三伏灸和三九灸的养生保健方法调理身体。
其中三伏灸在夏季最热的三伏天进行,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第四个庚日之间为初伏,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之间为末伏,10天,中间为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是20天,前前后后,正好是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我是直到工作后,才知道有三伏灸的事情。那时候公司有同事谈论三伏天艾灸的事情,平常走在街上,还看到有些医院拉着横幅或贴标示牌,“三伏灸在XXX进行”。
而三九灸在冬季最冷的三九天进行,即冬至后的第1天至27天。
对于三九天,我是从北方的朋友那里了解的。他们那里有“数九”的说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数九”是从冬至日开始算起,冬至当天叫“交九”,每九天为“一九”,以此类推。
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影响,南方最冷的时候是三九四九,正好是大寒节气前后,北方最冷的时候是二九三九,正好是小寒节气前后。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朗朗上口的《九九歌》,是北方二年级的小孩童告诉我的,她说学校有教。我的记忆里,小学的时候还真没学过这个歌,所以我从来不知道。
三伏天和数九寒天看起来与节气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前两者的确立,是根据节气夏至和冬至来推算的,而人们大多数根据三伏天和数九寒天,来调节自己的饮食和养生保健。
说了这么多,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二十四个,你们记得吗?
引用一首简单的节气歌,与大家一起复习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
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
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