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拼多多

2018-07-28  本文已影响3588人  马骋

楼上的拼多多上市了,身边的公司,做一点分析。

1. 创始团队

据网络信息,拼多多的核心团队主要是2007-2015做淘宝代运营和游戏的团队,拼多多只是当时孵化项目之一。前期的创业经历给拼多多带来了擅长运营电商以及“游戏化”的思维。

网上很少看到拼多多的高管相关信息,创始人的控制力极强,并不鼓励“明星员工”的出现。

2. 投资关系与朋友圈

投资与股权关系

上市前融资总计17亿美元,主要持股比例:

不论股权还是投票权,创始人黄峥都具有绝对控制,可以保证企业长期发展中创始人对公司的把控。

朋友圈

公开信息可以看到黄峥的朋友圈有各路大佬:

2004黄峥在美国找工作时,段永平建议不要去当时如日中天的微软,而是选择了Google,并获得了Google期权,很早实现了财富自由。快手的宿华,也是Google出身。

可以看出,黄峥的经历几乎决定了创业大多数机会:浙大提供了强大的创业圈校友人脉,美国留学和Google经历提供了国际化视野,段永平、陆奇助力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

3. 商业模式与竞争力

商业模式

主流电商,天猫、京东总体在走“消费升级”的路线,而拼多多的便宜低质量反其道而行之,恰如“消费降级”。在房地产过热,大量资金埋进楼市,消费力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三四五线人群,拼多多恰好满足了只求低价,不在乎质量的需求。

核心竞争力

总体是模式创新,而非核心技术型创新,看不到明显的护城河。能看到的优势有:

美团年交易额3750亿元,由46000多名员工完成,而拼多多年交易额1412亿元,由1159人完成,前者人均支持815万元的交易,后者人均支持1.2亿元交易。

目前的现金流状况相当好,有大把的融资和现金储备。

劣势与风险

其他讨论

启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